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亦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立秋之后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yǎng)陽氣的準備,。中醫(yī)指出,,立秋養(yǎng)生,凡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精神情志,皆以 “養(yǎng)”和“收”為原則,。
飲食調養(yǎng):“少辛多酸”慎進補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jié)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yōu)殛幨⒌臅r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xiàn)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立秋時節(jié)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jù)這一節(jié)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yǎng)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
在立秋過后,很多“苦夏”,、在夏天里食欲比較差的人,,食欲逐漸好轉,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不過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后,,再多增加肉食,。那些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風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肉食太多。
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yǎng)肝,。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yī)養(yǎng)生還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立秋之后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fā)生。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干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yǎng)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起居調養(yǎng):“早睡早起”忌貪涼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于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fā)病有一定意義,。
立秋時節(jié),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大,,白天仍然炎熱,。此節(jié)氣中多加強夜里的睡眠時間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補償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養(yǎng)收之道”的養(yǎng)生原則,。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睡前可吃些養(yǎng)心陰的食物,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等,有益健康,;睡前用溫水泡腳,,可助睡眠。
“秋凍”,,是順應秋季自然收斂的養(yǎng)生需要的,。適當秋凍可保證機體從夏熱順利過渡到秋涼,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抗寒能力,,從而激發(fā)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環(huán)境,,這對冬季常見的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專家建議,,在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的初秋別忙著加衣,特別是青壯年,,原則是 “使身體略感涼意,但不感覺寒冷”,。秋天也是鍛煉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時段,,增強他們的抗病能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專家提醒,初秋別給孩子穿得太厚,,孩子極易因出汗而把內衣浸濕,,待安靜下來后,風一吹,,就易感冒傷風,。而應根據(jù)孩子的年齡、體質和氣溫變化靈活掌握“秋凍”,,使其逐漸適應,。但自身調節(jié)能力較差的幼兒、御寒能力減弱的老人,、患有氣管炎,、胃炎,、慢性病,以及體溫調節(jié)功能差的人不適宜“秋凍”,。
同時,,入秋之后,晝夜溫差大,,而人體免疫力極大降低,。長時間吹空調、風扇,,或是在比較涼的夜間睡涼席,,都可能導致局部酸疼、腹瀉等問題,。而關節(jié)炎,、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涼而復發(fā)。
精神調養(yǎng):安神養(yǎng)氣莫悲秋
秋風秋雨使人愁,,這并不完全是審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著一定的生理原因。大腦底部的松果體,,能分泌褪黑激素,,它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歡,。夏日,由于陽光充足,,這種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秋后,日照時間減少,,強度減弱,,這種激素分泌增多,情緒自然就容易消極,,精神也容易萎靡不振,。此外,在低溫條件下,,人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于受抑狀態(tài),,易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進一步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xiàn)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癥狀。
專家認為,,要克服悲秋情緒,,在精神調養(yǎng)上,應培養(yǎng)樂觀豁達的胸襟,,保持心情舒暢,,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要少一些懷舊情緒,,多想想美好的未來,多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以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宜安養(yǎng)神氣,寧神定志,,忌抑郁惱怒,,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氣清肅,,保養(yǎng)肝臟,。對呼吸系統(tǒng)來說,大笑能使肺擴張,,人在笑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暢,。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吸收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隨著流暢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運動調養(yǎng):輕松平緩不過度
立秋后,,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秋季養(yǎng)生不能離開“收、養(yǎng)”這一原則,,要把保養(yǎng)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專家建議,登山是立秋之后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huán)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shù)。爬山時溫度變化較為明顯,,可使人的體溫調節(jié)機制不斷處于緊張狀態(tài),,從而提高人體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營養(yǎng)和調節(jié)安撫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骨關節(jié)炎的患者不宜進行此項運動,。對年老體弱者,也不可一味強調登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不測,。同時,,入秋后可逐漸進行一些步行、太極拳,、洗冷水浴等耐寒鍛煉,,有助于提高人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秋季人體的柔韌性和肌肉的伸展度下降,,運動前要熱身以舒展肢體,運動中不應突然加大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