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中有“秋來伏不去、祛濕養(yǎng)脾胃”的說法,,因此,,立秋過后,人們?nèi)孕桁顫裾{(diào)養(yǎng)脾胃,,預防胃腸疾病,,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那么,如何祛濕調(diào)養(yǎng)脾胃呢,?
一,、穴位篇
立秋過后終伏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yǎng)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以上3大養(yǎng)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祛濕養(yǎng)脾胃的好辦法,。
二,、保健篇
運動發(fā)汗,直接驅(qū)散濕氣
體內(nèi)濕氣重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濕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越是不愛運動,,體內(nèi)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fā)一系列的重癥。因此,,增加體育鍛煉是勢在必行的,,通過運動,是身體里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fā)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另外,隨著各地多雨季節(jié)的到來,,體弱的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身體,不要被濕氣“打敗”,。
三,、飲食篇
1、忌食生冷食物,。剛?cè)肭锾鞖膺€很熱,,但陽氣已變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后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2,、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yǎng)胃山珍”,能滋養(yǎng)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于受損,。
3、選擇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還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4、以淡補為主,。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nèi)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遺癥;另一方面能調(diào)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了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達到滋陰養(yǎng)肺,、潤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四,、食療篇
①紅豆+花生+大棗
做法:
1,、紅豆、花生仁洗凈,,用冷水浸泡回軟,。
2、紅棗洗凈,,剔去棗核,。
3、粳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干水分,。
4、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冷水,,放入紅豆,、花生仁、粳米,,旺火煮沸后,,放入紅棗,再改用小火慢熬至粥成,,以白糖調(diào)味即可,。
②綠豆+薏米仁
做法:
1、將薏米仁浸泡一夜,。
2,、將浸泡過的薏仁與綠豆加水煮半個小時。
3,、加入白糖即成,。(也可以等粥冷卻,加入蜂蜜)
為了增加粥的粘稠度,,可以加入燕麥,,口感更好。
③鯉魚+紅豆
做法:
1,、紅豆100克,、紅棗4個、陳皮1/4個,、鯉魚1條(約500克),、生姜3片。將各配料洗凈待用,。
2,、鯉魚宰洗凈,,去臟雜,置油鑊煎至微黃,,灑入少許水,,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nèi),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時,調(diào)入適量食鹽便可,。
此量可供3~4人用,。
④黃芪+母雞
做法:
1、將雞斬成小塊,,入開水灼去血沫,,洗凈。將雞塊,、火腿丁,、蓮心放入陶鍋,加料酒,、蔥姜和清水上大火煮開后,,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
2,、準備四個陶器或瓷器,、紫砂的湯罐,將洗凈的藥材四等分放入湯罐,,每罐加紅棗2粒,,如有龍眼肉可放兩到三粒,然后將事先煲好的湯料撈去蔥姜,,四等分裝入(裝不下可以留下以后用)湯罐,,隔水蒸2-3個小時即可。
喝前根據(jù)個人口味自己加適量精制鹽,。
五,、怎樣才知道你有沒有“濕”呢?
一個人若“濕重”,,表現(xiàn)為倦怠,、手重腳重、食欲下降,,嚴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中醫(yī)認為形成濕底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外在和內(nèi)在兩大類:
1,、外濕
以中醫(yī)的角度來看,。外在環(huán)境對身體有一定的影響,如曾涉水,、淋雨,、居住環(huán)境潮濕,都有可能形成濕底,。
2,、內(nèi)濕
可能由于脾臟欠佳,容易水濕內(nèi)生,,也可能關乎飲食習慣,,常吃濕熱的食物,例如芒果,、柿子,、香蕉、菠蘿,、蝦,、蟹等,,都會形成內(nèi)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