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與避暑已成為人們對付暑熱的策略,除了避開炎炎烈日外,,人們必須懂得如何過好暑天生活,,而人們在生活中總是不喜歡“吃苦”與“出汗”,其實,,“吃苦”與“出汗”對人體新陳代謝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暑熱迫人之時,,更是需要,。
夏天為什么要“吃苦”
那是由于夏天在五行中屬“火”,而且,,炎炎的夏天也的確令人容易“積火”而“浮火”,。根據(jù)五行相配原理,夏天又是“心臟”之當(dāng)令,,因此夏天容易引起“心火”,,出現(xiàn)口苦咽干,心煩不眠,,脈搏跳得快(表現(xiàn)為脈“細數(shù)”或“洪大”),,小便短赤的癥狀,。中藥講究食物的“五味”(即辛苦甘酸咸),,其中“苦”也是應(yīng)對“心”,即可以用苦來清“心火”,,于是,,為了及時解暑,,除了一些“涼身”的人群、胃腸寒涼的人群外,,一般人在夏天都應(yīng)該吃一些諸如苦瓜,、苦刺心、苦麻葉之類蔬菜和野菜,,也應(yīng)該服一些銀花,、藥丸草、白花蛇舌草,、鴨舌草,、黃苓之類苦寒藥物以清熱。這些苦藥,,都是夏天適時對應(yīng)的食物與藥物,。
在中醫(yī)理論中,苦能瀉火,,如黃苓能瀉上焦(包括心肺)之火,,黃蓮能瀉中焦脾胃之火,黃柏能瀉下焦腎火,,苦如豬膽的龍膽草還可以瀉肝膽之火……這些瀉火之藥,,其味多為苦,就是我們常用藥食交叉的蓮只,,其心也因苦而能夠清心火,,故有心火者,可以不去心食用,。當(dāng)然,,并非苦藥都能解熱,中藥中的苦溫藥厚樸沒有瀉火功能,,只有理氣燥濕之功效,。因此,某些中藥,,如羌活,、獨活雖苦而性溫,有“苦燥濕”而治療風(fēng)濕病之功用,。
夏天,,人們在飲中草藥時,為了“避苦”,,喜歡放入一些紅糖,、冰糖、冬瓜冊之類甜以矯味,其實不好,,這樣雖容易食用,,但卻抵消了苦味清火解暑熱的作用。
人們在夏天為什么要出汗
如今,,生活好起來的人,,為了防止暑天的炎熱,用空調(diào)來涼爽身體的同時,,強制人體不出汗,,有些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其生活與工作都是“空調(diào)一條龍”:即從家中的空調(diào),,到小車上的空調(diào),,至工作單位的空調(diào)。這種“冷凍方式”雖然可以防暑降溫,,但卻違背了人體夏天正常降溫的“游戲規(guī)則”,。原來,人體在氣溫30度以上,,要靠出汗來散熱,,每天至少要出500毫升以上的汗液才能散熱“排毒”,而在出汗的同時,,可以令人有涼爽的感覺,。因此,從前有些戶外作業(yè)的工人,、農(nóng)民,,為了散熱,除了遮陽外,,就是要穿又厚又長的衣服,,令身體出汗,讓濕汗在蒸發(fā)時帶走身體的“熱氣”,,從而達到解熱解暑的目的,。
當(dāng)然,汗流浹背,、甚至大汗淋漓也沒有必要,。中醫(yī)認為“汗乃心液”,出汗應(yīng)該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導(dǎo)致人體失水失鉀失鹽,,嚴重時還會造成循環(huán)衰竭。因此,,在夏天,,人們可以享受空調(diào)的涼爽,但不要忘記:給身體每天有出汗的“機會”,如讓自己在工作之余,,或是每天晚飯前后,,置身于戶外,,讓自己出出汁,。而為了補充汗出“失水”,要多飲一含糖與鹽的飲料(或是自己調(diào)一些葡萄糖加入少許精鹽,,還可以適當(dāng)加些酸味,,如水果汁與梅汁之類),或是用一些清熱解暑的中草藥飲用,,這也是一種解熱排毒的形式,。不然的話,就會出現(xiàn)人們所說的“空調(diào)病”,。
以上可見,,夏天的“吃苦”與“出汗”就顯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