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qū)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除此之外,,大暑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jié),,在養(yǎng)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故對于那些每逢冬季發(fā)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yǎng)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yǎng),,重點防治,。
三伏天需“扶陽”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意思是說陰陽四時是萬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陰陽調和則身體健康,,陰陽不調則會出現各種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根據“天人相應”的原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們必須順應自然界四時陰陽的變化,,及時調整自身陰陽以保證陰陽平衡,才能保證機體與外界和諧共處,,從而才能達到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目的。
大暑節(jié)氣正當時
三伏天防病4要點
1,、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一些體溫調節(jié)功能較差的人,在高溫環(huán)境中很容易中暑,。因此,,須注意不要在太陽下暴曬,烈日當頂時不宜出門,,勿做劇烈的運動,,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
若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等中暑先兆,應速至陰涼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清涼飲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應立即送醫(yī)院搶救。
2,、防受涼:
在酷暑難當的夏天,,人體毛孔開放,汗出不斷,,陽氣大泄,,衛(wèi)外不固,風寒之邪極易乘虛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陽暑”,也要防“陰暑”,。古人講,,“夏不欲窮涼”,,過度貪涼可致“熱傷風”,,而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使病情加重。伏天不可貪涼飲冷和貪涼露宿以及過吹穿堂風,。
淋雨后要及時更衣,,注意保暖。電風扇不可開得過大,、過猛或對人直吹,,冷氣調溫不可過低,室內外溫差不可過大,,老年人不宜長時間生活在冷氣環(huán)境中,。夜晚睡眠時,應關上電風扇和冷氣機,,并蓋好腹部,。
3、防傷濕: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jié),,此時降雨不斷,,水分上騰,潮濕充斥,,空氣濕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濕易傷脾,,且易與暑熱相兼為患。濕熱交蒸,,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不適、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
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并注意飲食衛(wèi)生,,嚴防“病從口入”,。
4、防“火”:
三伏天,,外濕入內,,使水濕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而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祛暑化濕健脾的食物為宜,,如冬瓜,、黃瓜、綠豆,、赤小豆,、薏米等。三伏天飲食上還應注意多吃祛火的食物,,如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
不少人夏天休息不好,,睡眠質量不高。這往往是因為三伏天容易讓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在不過度的情況下,,“喜”能夠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所以夏季養(yǎng)生重點突出“心靜”,,正所謂“心靜自然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