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qū),,分布約120余縣。先世居黃河流域,,西晉末年(4世紀初),、唐代后期(9世紀末)因戰(zhàn)亂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滅亡後又遷至贛,、閩,、粵等地。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qū)別於本地人,。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之一,,保留較多古漢語音韻,。客家人不僅具有語言上的獨立性,更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tǒng),??图业牧⒋毫曀棕S富多彩,以下介紹的就是客家常見的立春習俗,。
交春
贛南,、閩西地區(qū)的客家人習慣將立春這一節(jié)氣稱之為“交春”??图业摹敖淮骸辈话⒋汗?jié)氣的三侯(五天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來的時刻。交春之時,,客家傳統(tǒng)習俗需家家戶戶放爆竹相迎,,閩西三明客家更對天禮拜,名曰“接春”,。這一天,,當立春時刻到來時,贛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們也要點燃香燭,,鳴放鞭炮,以示迎春,,接著便擺春酒,,吃春卷,舊時還要耍春燈,,相互慶賀,。如何判斷交春時刻?客家人往往將雞蛋豎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來了,。或者將雞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時一到原本橫向浮在水面的雞蛋便能慢慢豎起來,。客家民間認為只有這一時刻,,新的一年才真正開始,。客家的立春習俗,,無論“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餅”還是“送春牛”,、“舞春?!本@得非常古老而傳統(tǒng),。周代有天子設東堂迎春的儀式,當時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之神。遠古時期,, 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專職的禮官外,,便是從事耕作的農人。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開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動,,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則有送春牛,、吃春卷等習俗。送春牛也叫報春,、打春,、贊春,有人在立春前幾日邊敲小鑼竹板,,邊唱贊春詞,,挨戶送春牛圖。
拜春神
客家的春神即古老的句芒神,,是眾神中主管農業(yè)的天神,。客家作為中國農業(yè)文明的典范族群,,對春神格外崇拜,。接春三明客家的拜春神習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時,,耕讀之家在大門上張貼“迎春接?!薄ⅰ按旱郊遗d”,、“春到福臨”等紅紙條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時節(jié)在每年公歷(亦稱“西歷”)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閩西客家人“老歷年”的前后,。立春在過年之后稱作“年里春”,立春在過年之前稱作“年外春”,。報春所謂報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xiāng)親,。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