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羅琳醫(yī)學院3日宣布,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據諾貝爾獎官網直播顯示,,大隅良典接到獲獎通知時正在實驗室中,,他表示:“啊我挺驚訝的,,我在實驗室呢,?!?/p>
大隅良典研究或可預防因自噬引發(fā)的癌癥
大隅良典生于1945年,,在有關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為闡明細胞適應環(huán)境的機制,、“自噬作用”原理及其生理意義作出重大貢獻,。
自噬(autophagy)一詞由1974年的醫(yī)學獎獲得者christian de duve,發(fā)明,,它來自希臘語,,auto意為“自我”,phagein意思是“吃”,。
圖為大隅良典研究論文在谷歌學術中被引用的次數
相關報道:
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分子細胞學教授大隅良典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宣布,,他們成功探明了細胞自噬(autophagy)的啟動機制。本次研究對預防和治療由細胞自噬引發(fā)的癌癥及神經類疾病有重要意義,。
具體成果已于2016年7月11日刊載在美國知名科學雜志《developmental cell 》上,。
細胞自噬除了能夠分解細胞內的老化物質及有害物質,維持身體健康外,,不少有冬眠習性的哺乳類還會利用這一現象,,讓細胞內的物質再生以此維持生命。大隅教授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曾經使用一種微生物酶,,成功用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胞內的自噬過程,但是這種現象的具體機制一直未能探明,。
小組成員本次將著眼點放在了能夠促進自噬過程的atg13蛋白質上,。通過使用酵母進行實驗觀察到,atg13蛋白質會與其他4種蛋白質通過網狀結構進行連接,,形成一個巨大的細胞自噬啟動裝置,。這個裝置能夠創(chuàng)造出二重膜結構,僅吸收分解物質,。研究人員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探究該過程的相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