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華大學薛定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姜秉昊教授的聯(lián)合課題組在線粒體遺傳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他們以線蟲為模式生物發(fā)現(xiàn)了調(diào)節(jié)父系線粒體選擇性清除的一個關鍵機制,即線粒體分裂和融合之間的平衡,。這一成果發(fā)表在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眾所周知,線粒體在哺乳動物中是遵循母系遺傳規(guī)律的,,即個體的線粒體dna只能從母親那里遺傳而來,。在受精卵發(fā)育的過程中,來自卵子的線粒體會得以保留并繼續(xù)擴增,,而來自精子的線粒體則會逐步消亡,。自噬過程——這一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小體以清除衰老、損壞或多余細胞組分的機制——被認為參與了上述受精卵中父系線粒體的選擇性清除,。受精卵究竟是怎樣將父系和母系的線粒體區(qū)分開,,并將其中一種清除的呢?
我們知道,,精子(父系)線粒體和卵子(母系)線粒體之間在形態(tài)上有著明顯差別:精子染色體呈球狀,;而卵子染色體呈通常的管狀。這一差別為觀察二者在胚胎中的動態(tài)提供了有利條件,。
研究者首先發(fā)現(xiàn),,發(fā)生于drp-1基因的tm1108突變和fzo-1基因的tm1133突變,可分別導致胚胎中線粒體分裂和融合缺陷,,分別導致產(chǎn)生超長多分枝和過度碎片化的線粒體形態(tài),。然而,這兩種突變的效應并不止于線粒體的分裂和融合,。正常情況下,,野生型胚胎到了64細胞階段時,父系線粒體就已被完全清除,。然而,,當將tm1108突變的精子和卵子雜交后,所產(chǎn)生的胚胎中父系線粒體的清除被顯著延遲,,直到胚胎發(fā)育到具有500個左右細胞時才可完成,。同時,,若野生型卵子與tm1108突變精子雜交,父系線粒體的清除也會受到類似的延遲影響,。相反地,,在tm1108突變卵子和野生型精子產(chǎn)生的胚胎中,父系線粒體的清除幾乎仍照常進行,。這說明,,精子——而非卵子——中的線粒體分裂機制可能影響到胚胎中父系線粒體的選擇性清除。
tm1133突變對于父系線粒體選擇性清除的影響則更為微妙,。當野生型卵子遇到tm1133突變精子時,,胚胎中父系線粒體的清除過程稍有加快,在32細胞階段完成,;當tm1133突變卵子遇到野生型精子時,,父系線粒體的清除過程則被明顯延遲,直到500個左右細胞的階段才完成,;而當精子和卵子均攜帶tm1133突變時,,前述兩種方向相反的效應則相互抵消,胚胎中父系線粒體的清除過程照常進行,,仍會在64細胞階段完結(jié),。類似地,卵子中的tm1108突變也可抵消tm1133突變所帶來的線粒體碎片化和清除延遲效應:當tm1108和tm1133雙突變卵子與野生型精子雜交后,,胚胎中的線粒體形態(tài)和父系線粒體清除過程一切如常,。
那么,這兩種突變究竟是如何影響胚胎中的線粒體形態(tài)和選擇性清除的呢,?在正常情況下,,精子線粒體主要位于精子進入受精卵的近細胞表面處,這時會有大量的自噬小體聚集此處,,以將精子線粒體逐步清除,。然而,在tm1133突變卵子與野生型精子產(chǎn)生的受精卵中,,自噬小體則會分散在整個細胞,,這很可能是因為tm1133突變導致的卵子線粒體高度片段化極大了吸引了自噬小體的“注意力”,從而使后者無法集中精力清除精子線粒體,。另一方面,,卵子中的tm1108突變則可逆轉(zhuǎn)上述過程。這說明,,fzo-1基因可通過影響卵子線粒體的形態(tài)特征,,決定了受精卵中自噬小體的分布,從而改變了精子線粒體的清除速率。
事實上,,當精子線粒體進入卵子后,,其線粒體膜上的通透性立即加大,跨膜電位會迅速消失,,同時線粒體嵴的結(jié)構也很快解體,,而上述變化則會吸引受精卵中的自噬小體前來將其清除。另一方面,,tm1133突變存在時,,卵子線粒體也會因分裂過度而出現(xiàn)異常,包括跨膜電位下降,、線粒體嵴結(jié)構破壞和基質(zhì)中大型內(nèi)含體的形成,,導致一部分吞噬小體前來聚集,因此與精子線粒體在“爭取”吞噬小體上產(chǎn)生了競爭關系,,延緩了精子線粒體的選擇性清除進程,。這時,如果精子線粒體因帶有tm1108突變而出現(xiàn)分裂頻次下降時,,其在胚胎中的清除過程則會被進一步延緩。
謎底就這樣的揭開了,。原來,,胚胎中的父系線粒體之所以被識別并清除,在于線粒體本身的狀態(tài),,即是否處于可被自噬小體識別的異常狀態(tài),,而這種異常狀態(tài)并非只能出現(xiàn)于父系線粒體。線粒體越是過度分裂,,其異常則越明顯,,從而越容易吸引來吞噬小體將其清除。反之,,線粒體越是傾向于融合,,則其越難以被自噬小體清除。
這一發(fā)現(xiàn)揭示了線粒體母系遺傳這十分根本的生物學現(xiàn)象背后的發(fā)生機制,,顯示了線粒體動態(tài)對于其早期胚胎中的清除速率和選擇性的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