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我國高血壓患病率一直呈明顯上升趨勢 1,。在我國龐大的高血壓人群中,中青年患者占到很大的比例,。
中青年高血壓:不容忽視的問題
2010 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年齡<64 歲的高血壓患者比例超過 70%2。此外,,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增長態(tài)勢較老年人群更加迅猛,。對比 2002 與 2010 年的數(shù)據(jù),我國 18~44 歲和 45~59 歲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分別上升了 92% 和 36%,;相比之下,,60 歲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僅上升了 18%3,4。
當前我國高血壓的治療和控制現(xiàn)狀仍不理想,,中青年患者群體更甚,,其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均比老年患者更低,。一項最近的橫斷面調(diào)查顯示,我國 60 歲以下中青年高血壓患者血壓總達標率為 25.3%,,低于老年患者的 34%,;其中 40 歲以下的青年患者達標率更是只有 5.85%5。
面對中青年高血壓患病率居高不下,,管理「三率」的提升卻舉步維艱的現(xiàn)狀,,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已成為當務之急。想要提高中青年高血壓的治療獲益,,首先需要對其人群特點和發(fā)病機制有深入的認識,。
中青年高血壓的特點
中青年人是社會的「中堅」,也比老年群體承擔著更大的就業(yè),、生活和家庭壓力,,更易處于緊張焦慮狀態(tài)。作息不規(guī)律,、吸煙,、飲酒、久坐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在中青年人群中也往往更加普遍,。我們知道,,以上很多都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的比例高于老年人 6。其中肥胖是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糖脂代謝的異常也與高血壓的發(fā)病過程相關 7,。
中青年高血壓的表現(xiàn)主要以單純舒張期高血壓為主,,可能由于中青年人群動脈彈性尚好,緩解動脈壁壓力能力強,,故對收縮壓升高有一定耐受性,;而外周阻力未減輕,舒張壓升高更明顯,。此外,,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常無明顯臨床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高血壓者比例高,,臨界高血壓或一級高血壓常見 7,。
由于上述原因,中青年高血壓早期往往不易察覺,,患者本人也容易忽視而不進行積極管理,,延遲治療或治療依從性不佳的情況很普遍。
然而,,高血壓的損害卻早已在體內(nèi)悄然發(fā)生,。一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高達 80% 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已發(fā)生亞臨床靶器官損害:其中左心室肥厚(LVH),、頸動脈斑塊,、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增厚和微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別達到 37.7%、38.2%,、35.4% 和 33.7%8,。
交感神經(jīng)興奮與 RAAS 激活是重要機制
采取「個體化治療策略」,提高治療獲益是臨床上常提的概念,,而針對性治療策略的選擇離不開對發(fā)病機制的分析,。
交感神經(jīng)興奮是高血壓的發(fā)病機制之一。中青年面對較大的生活,、工作壓力,,情緒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再加上不規(guī)則的睡眠和飲食,,易導致體內(nèi)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并處于維持興奮狀態(tài),引起血管活性物質(zhì)分泌增多,,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增高 7,9。
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活性升高是中青年高血壓的另一重要特點,。2011 年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不同年齡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 RAAS 的整體活性狀態(tài)不同,患者越年輕,RAAS 活性越高,。年齡 50 歲以下,、50~60 歲和 60 歲以上患者的血漿腎素活性、血管緊張素Ⅱ和醛固酮水平依次降低 10,。
以上現(xiàn)象的可能機制是隨年齡增加,,交感神經(jīng)緊張性及體內(nèi)代謝水平降低,腎小球球旁細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減弱,,腎素分泌量也隨之減少,,因此 RAAS 的整體活性降低。
需要額外指出的是,,除了收縮血管,、擴容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外,RAAS 還與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發(fā)生直接相關,。以 LVH 為例,,RAAS 可通過循環(huán)(壓力和容量負荷)和局部(調(diào)控心肌細胞基因表達,使心肌細胞肥大,、膠原增生)兩種途徑導致心臟纖維重構和 LVH11,。
總結
我國中青年高血壓治療形勢嚴峻,針對中青年患者的特點和以 RAAS 活性升高為主的發(fā)病機制,,早診早治,,加強對 RAAS 的干預是合理的管理策略。
相關閱讀
郭藝芳教授:中青年高血壓 不可忽視的「隱匿殺手」
扭轉(zhuǎn)中青年高血壓困境:綜合管理 更多獲益
中青年降壓藥物選擇:如何持久,、全面獲益?
何爭教授:直擊機制 破解中青年高血壓治療困境
專題:中青年高血壓的綜合管理
參考文獻
1. 陳偉偉, 高潤霖, 劉力生, 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5》概要 [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5, 31(7):617-622.
2. 李鎰沖, 王麗敏, 姜勇, 等. 2010 年中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情況 [J].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2, 46(5):409-413.
3. 李立明, 饒克勤, 孔靈芝, 等. 中國居民 2002 年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diào)查 [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5, 26(7):478-484.
4. Wang J, Zhang L, Wang F,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J]. 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14, 27(11):1355.
5. Yang L, Yan J, Tang X,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Control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among Adults in Southern China, 2013[J]. Plos One, 2016, 11(1):e0146181.
6. He L, Tang X, So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 in a rural district of Beijing,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58,308 residents.[J]. 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1):34.
7. 劉文瀾. 中青年高血壓的特點及防治 [J]. 吉林醫(yī)學, 2012, 33(21):4643-4644.
8. 李永樂, 萬征, 孫躍民, 等. 天津市區(qū)成人高血壓患者亞臨床靶器官損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及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關系 [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1, 91(6):415-419.
9. 張光斌. 中青年高血壓病的臨床分析 [J]. 醫(yī)學信息旬刊, 2010, 5(5):1137-1138.
10. 符春暉, 嚴華, 陸永光, 等. 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活性的影響因素 [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1, 25(7):633-635.
11. 孫寧玲, Jaw-Wen, Chen, 等. 亞洲高血壓合并左心室肥厚診治專家共識 [J]. 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6(7):61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