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6月以來,,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分別出現(xiàn)嚴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臨床類似SARS過程,,經(jīng)證實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其與SARS-CoV核苷酸同源性為70%~80%,。這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為統(tǒng)一新型冠狀病毒名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2013年5月15日決定將此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2013年5月23日,,WHO在通報疫情時,開始正式使用“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這一名稱,。
我國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中東呼吸綜合征的患者,,但提高警惕仍是必須的。
病毒或許來自中東
迄今為止,,醫(yī)學工作者共對5株MERS-CoV進行了基因組序列測定,,分別來自英國、沙特阿拉伯,、約旦和德國,,各株病毒基因存在高度同源性。初步的研究表明,,MERS-CoV與分離自亞洲扁顱蝠,、伏翼蝠的兩種病毒親源最近,但尚未在動物中發(fā)現(xiàn)MERS-CoV,。因而不能排除蝙蝠可能是MERS-CoV的自然宿主,,也無法確認其是否為傳染源。
截至今年6月7日,,約旦、卡塔爾、意大利,、突尼斯等國共向WHO通報了55例感染MERS-CoV實驗室確診病例,,其中有31例死亡?;颊叨鄶?shù)為男性,,年齡范圍在24~94歲(中位年齡56歲)。
所有歐洲,、北非國家患者均與中東地區(qū)有直接或間接接觸,,例如從中東地區(qū)轉診,或者從中東地區(qū)返回后隨即患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意大利,、突尼斯和英國,,存在未曾赴中東地區(qū)但與實驗室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患病,提示可能存在局部的人與人傳播,。所幸,,目前尚未觀察到在社區(qū)內(nèi)大規(guī)模持續(xù)的傳播情況。
突然起病進展迅速
MERS-CoV感染潛伏期為9~12天,。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咳嗽、咯痰及呼吸困難,,在肺炎基礎上進展迅速,,很快發(fā)展為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數(shù)病人存在胃腸道癥狀,如腹瀉,。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抑制病人臨床癥狀不典型,初期可僅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痛和腹瀉,。此外,大多數(shù)MERS患者存在臨床合并癥,,提示存在基礎疾病的人群可能易被感染,。
實驗室化驗顯示,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一般不高,,血肌酸激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肌酐等可能會升高,。
疾病早期確診不易
病毒分離為實驗室檢測的金標準,病毒核酸檢測可以用于早期診斷,,抗體檢測可以用于回顧性調查,,但對病例的早期診斷意義不大。目前全球范圍內(nèi)的檢測方法主要是病毒分離和核酸擴增,,相關血清學檢測也在研究中,。由此,有學者建議在疾病早期,,采取多種標本檢測提高檢出率,,尤其對于疑似病例但鼻、咽拭子結果陰性者,,需采集下呼吸道標本如痰,、氣道分泌物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重復檢驗。
WHO于2013年2月19日更新的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感染的診斷標準中提出,,如患者滿足以下3條標準可定為疑似病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且臨床、影像學或組織病理學證實存在肺實質疾病,,如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缺乏實驗室確認MERS-CoV感染依據(jù);與患者密切接觸史,。確診病例需要MERS-CoV病原學檢測陽性,。
特效治療仍待尋找
在治療過程中,除實施有效的隔離和防護措施,,給予一般治療與密切監(jiān)測外,,各國學者都在尋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研究證實利巴韋林和干擾素-α2b聯(lián)合應用可抑制體外培養(yǎng)細胞中MERS-CoV復制,,Kindler E等也發(fā)現(xiàn)Ⅰ型和Ⅲ型干擾素可有效降低MERS-CoV在體外培養(yǎng)的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復制,。但目前仍缺乏在MERS患者中應用的經(jīng)驗。此外,,也有學者指出在缺乏特效治療時,,恢復期MERS病人血清可能對治療有一定幫助。
為統(tǒng)一新型冠狀病毒名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冠狀病毒研究小組2013年5月15日決定將此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2013年5月23日,,WHO在通報疫情時,開始正式使用“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這一名稱,。
我國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中東呼吸綜合征的患者,,但提高警惕仍是必須的。
病毒或許來自中東
迄今為止,,醫(yī)學工作者共對5株MERS-CoV進行了基因組序列測定,,分別來自英國、沙特阿拉伯,、約旦和德國,,各株病毒基因存在高度同源性。初步的研究表明,,MERS-CoV與分離自亞洲扁顱蝠,、伏翼蝠的兩種病毒親源最近,但尚未在動物中發(fā)現(xiàn)MERS-CoV,。因而不能排除蝙蝠可能是MERS-CoV的自然宿主,,也無法確認其是否為傳染源。
截至今年6月7日,,約旦、卡塔爾、意大利,、突尼斯等國共向WHO通報了55例感染MERS-CoV實驗室確診病例,,其中有31例死亡?;颊叨鄶?shù)為男性,,年齡范圍在24~94歲(中位年齡56歲)。
所有歐洲,、北非國家患者均與中東地區(qū)有直接或間接接觸,,例如從中東地區(qū)轉診,或者從中東地區(qū)返回后隨即患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國、意大利,、突尼斯和英國,,存在未曾赴中東地區(qū)但與實驗室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患病,提示可能存在局部的人與人傳播,。所幸,,目前尚未觀察到在社區(qū)內(nèi)大規(guī)模持續(xù)的傳播情況。
突然起病進展迅速
MERS-CoV感染潛伏期為9~12天,。臨床表現(xiàn)為高熱,、咳嗽、咯痰及呼吸困難,,在肺炎基礎上進展迅速,,很快發(fā)展為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數(shù)病人存在胃腸道癥狀,如腹瀉,。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抑制病人臨床癥狀不典型,初期可僅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痛和腹瀉,。此外,大多數(shù)MERS患者存在臨床合并癥,,提示存在基礎疾病的人群可能易被感染,。
實驗室化驗顯示,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一般不高,,血肌酸激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乳酸脫氫酶,、肌酐等可能會升高,。
疾病早期確診不易
病毒分離為實驗室檢測的金標準,病毒核酸檢測可以用于早期診斷,,抗體檢測可以用于回顧性調查,,但對病例的早期診斷意義不大。目前全球范圍內(nèi)的檢測方法主要是病毒分離和核酸擴增,,相關血清學檢測也在研究中,。由此,有學者建議在疾病早期,,采取多種標本檢測提高檢出率,,尤其對于疑似病例但鼻、咽拭子結果陰性者,,需采集下呼吸道標本如痰,、氣道分泌物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重復檢驗。
WHO于2013年2月19日更新的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感染的診斷標準中提出,,如患者滿足以下3條標準可定為疑似病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且臨床、影像學或組織病理學證實存在肺實質疾病,,如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缺乏實驗室確認MERS-CoV感染依據(jù);與患者密切接觸史,。確診病例需要MERS-CoV病原學檢測陽性,。
特效治療仍待尋找
在治療過程中,除實施有效的隔離和防護措施,,給予一般治療與密切監(jiān)測外,,各國學者都在尋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研究證實利巴韋林和干擾素-α2b聯(lián)合應用可抑制體外培養(yǎng)細胞中MERS-CoV復制,,Kindler E等也發(fā)現(xiàn)Ⅰ型和Ⅲ型干擾素可有效降低MERS-CoV在體外培養(yǎng)的人呼吸道上皮細胞中復制,。但目前仍缺乏在MERS患者中應用的經(jīng)驗。此外,,也有學者指出在缺乏特效治療時,,恢復期MERS病人血清可能對治療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