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脹的病因
酒食不節(jié)(28%):
嗜酒過度,,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濕濁內(nèi)蘊,,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壅阻氣機,脾土壅滯則肝失條達,,氣滯血瘀,,水濕內(nèi)停,氣血交阻而成鼓脹,。
情志不遂(25%):
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氣機不利,則血行不暢,,氣滯血瘀,。肝氣橫逆犯脾,脾不健運,,以致水濕內(nèi)停,,水濕氣血蘊結(jié),日久累及腎臟,,開闔不利,,而成鼓脹。
血吸蟲感染(25%):
血吸蟲感染晚期內(nèi)傷肝脾,,脈絡(luò)瘀阻,,氣機不暢,升降失常,,氣血水瘀積腹中,,而成鼓脹。
黃疸,、積聚失治(15%):
日久濕熱傷脾,,水濕內(nèi)停,肝失條達,,氣血凝滯,,脈絡(luò)瘀阻,終至肝脾腎三臟俱病而成鼓脹,。
古代的認識可能是這樣,,但現(xiàn)在中國更多見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腹水,丙型病毒性肝炎也漸有增加,,其他免疫性的如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還有血管性的如布——加氏綜合癥等,血吸蟲感染則相對非常少見了。
二,、鼓脹的癥狀和檢查
常見癥狀
肝掌 消瘦 出血傾向 乏力 黃疸 臍突 便血 腹部逐漸脹大 干脅痛 移動性濁音
初起脘腹作脹,,腹?jié)u脹大,按之柔軟,,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動性濁音。繼則腹部脹滿膨隆,,高于胸部,,仰臥位時腹部脹滿以兩側(cè)為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堅滿,,臍突皮光,四肢消瘦,,或肢體浮腫。尿少,,口干,,食欲減退。體征可有皮色蒼黃,,腹部青筋暴露,,頸胸部可見赤絲血縷,手部可現(xiàn)肝掌,。危重階段尚可見吐血便血,,神昏,痙厥等象,。
主要是針對病原體的檢查和肝硬化程度的檢查
1,、腹部B超、X線食道鋇餐造影,、Ct檢查,、腹水檢查,以及血清蛋白,、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2,、Ct檢查:檢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只需患者不動,,即可順利完成檢查,,易為患者接受,且隨診方便,尤其是對于急診病人能較快做出診斷,,對爭取時間搶救病人起到重要作用,。此外,CT還可以對急癥在短期內(nèi)重復(fù)檢查,,有利于觀察病變的演變,。
3、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需查特異性的抗線粒體抗體,,布—加氏綜合癥需B超或造影明確肝靜脈入下腔靜脈處有無狹窄,。
三、鼓脹的治療
鼓脹西醫(yī)治療
首要的是針對病因治療,,如乙肝抗病毒治療,,布—加氏綜合癥的血管內(nèi)支架或血管置換手術(shù),腫瘤的腹腔內(nèi)化療等,。
鼓脹中醫(yī)治療
辨證診治
鼓脹為臨床四大疑難重癥之一,,歷代醫(yī)家十分重視。其臨床表現(xiàn)以腹脹大膨隆,,皮色蒼黃,,脈絡(luò)暴露為特征。鼓脹的病變部位在肝,、脾,、腎,基本病機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氣滯,、血瘀,水停于腹中,。臨床上注意與水腫和腸覃鑒別,。辨證要點在虛實及氣滯、血瘀,、水停的主次,。
本病的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并見,,故其治療宜謹守病機,,以攻補兼施為原則。實證為主則著重祛邪,,合理選用行氣,、化瘀、健脾利水之劑,,若腹水嚴重,,也可酌情暫行攻逐,,同時輔以補虛;虛證為主則側(cè)重在扶正補虛,分別施以健脾溫腎,,滋養(yǎng)肝腎等法,,扶正重點在脾,同時兼以祛邪,。還應(yīng)注意“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的特點,切實做到補虛不忘實,,泄實不忘虛,,切忌一味攻伐,導(dǎo)致正氣不支,,邪戀不去,,出現(xiàn)危象。
治療方案
滯濕阻
主癥:腹部脹滿,,脹而不堅,,脅下脹滿或疼痛。納少,,噯氣,,食后脹甚,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行濕消滿。
方藥:柴胡疏肝湯(《景岳全書》)和胃苓湯(《丹溪心法》),。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枳殼10克,、陳皮10克,、蒼術(shù)10克、茯苓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
加減:苔黃膩,,口干苦加丹皮,、山梔;腹脹甚加木香、砂仁;泛吐清水加半夏、干姜,。
濕困脾
主癥: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甚者顏面及下肢浮腫,。脘腹痞脹,,得熱稍舒,怯寒懶動,,精神困倦,,尿少便溏。苔白膩,,脈緩,。
治法:溫陽散寒,健脾利水,。
方藥:實脾飲(《濟生方》),。附子10克、白術(shù)10克,、干姜6,、木香10克、苡仁15,、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10克(包煎),。
加減:氣虛加黃芪、黨參;脅腹脹痛加郁金,、青皮;噯氣,、納差加砂仁、炒谷,、麥芽,。
熱蘊結(jié)
主癥:腹大堅滿,脘腹繃緊,,外堅內(nèi)痛,。
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或溏垢,或有面目皮膚發(fā)黃,。
舌質(zhì)紅,,苔黃膩或兼灰黑,,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方藥:中滿分消丸(《蘭室秘藏》)、合茵陳蒿湯(《傷寒論》),。茵陳3克,、黃芩10克、黃連5克,、山梔10克,、半夏10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茯苓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大黃10克。
加減:熱毒熾盛,,黃疸鮮明加龍膽草;小便赤澀不利加陳葫蘆,、馬鞭草;熱迫血溢加水牛角、生地,、地榆,。
脾血瘀
主癥:腹大堅滿,脈絡(luò)怒張,,脅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頸胸有血痣,,手掌赤痕。舌質(zhì)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或芤,。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方藥:調(diào)營飲(《證治準繩》),。當(dāng)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莪術(shù)10克、延胡索10克,、大腹皮15克,、桑白皮10克,、茯苓皮15克、陳皮10克,。
加減:大便色黃加參三七,、側(cè)柏葉;瘀結(jié)明顯加山甲、地鱉蟲,,有出血傾向者慎用;苔膩加半夏,、蒼術(shù)。
紅花
腎陽虛
主癥:腹大脹滿,,早寬暮急,。面色萎黃或白,脘悶納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脈沉弦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方藥: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五苓散(《傷寒論》),。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附子10克,、熟地10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5克,。
加減:頭暈乏力加黃芪;便溏加苡仁、扁豆,。
肝腎陰虛
1,、主癥:腹大脹滿,甚則青筋暴露,。
形體消瘦,,面色晦滯,口燥咽干,,五心煩熱,,顴紅,,盜汗,有時齒鼻衄血,,小便短少,。
舌質(zhì)紅絳少津,脈弦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涼血化瘀。
方藥: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合膈下逐瘀湯(《醫(yī)林改錯》)熟地10克,、 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枳殼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
加減:內(nèi)熱口干加玄參、麥冬;陰虛陽亢加龜板,、鱉甲;齒鼻衄血加仙鶴草,、白茅根。
專方治療
1,、消癥丸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服5克,,每日2至3次,,2個月為一療程。
2,、芪丹參黃精丸
用法:每1日劑,,水煎服,或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
3,、氣化積解毒湯
用法:上藥除紫河車外,,水煎,,分2次服;紫河車研末裝人空心膠囊中,每次另服2~5克,,亦為每日2次,。
4、水湯
用法:水煎,,飯前服用,,1日3次。
四,、鼓脹的鑒別診斷
診斷
1.明確的乙肝等基礎(chǔ)疾病的病史及相關(guān)檢查證據(jù);
2,、具鼓脹的證候特征:初起脘腹作脹,腹?jié)u脹大,,按之柔軟,,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動性濁音,。繼則腹部脹滿膨隆,,高于胸部,仰臥時則腹部脹滿兩側(cè)尤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堅滿,臍突皮光,。腹部青筋暴露,,頸胸部出現(xiàn)赤絲血縷,手部出現(xiàn)肝掌,。四肢消瘦,,面色青黃。
3.腹水檢查排除感染,、惡性腫瘤等可能,。
4.必要時做肝臟穿刺等特殊檢查。
鑒別診斷
1.水腫水腫病是指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一種病證。嚴重的水腫病人也可出現(xiàn)胸水,、腹水,,因此需與鼓脹鑒別。 水腫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fēng)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病機主要是肺失宜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dǎo)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其癥狀是先出現(xiàn)眼瞼,、頭面或下肢浮腫,,漸次出現(xiàn)四肢及全身浮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xiàn)腹部脹大,,腹壁無青筋暴露,。 鼓脹病因主要是酒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久病黃疸,、積證,血吸蟲侵襲,,勞倦過度,,脾虛等。主要病機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氣滯,、血瘀、水停于腹中,。臨床上鼓脹先出現(xiàn)腹部脹大,,病情較重時才出現(xiàn)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2.腸覃腸覃是一種小腹內(nèi)生長腫物,而月經(jīng)又能按時來潮的病證,,類似卵巢囊腫,。腸覃重癥也可表現(xiàn)為腹部脹大膨隆,故需鑒別,。腸覃病人仰臥時,,前腹叩診呈濁音,腹兩側(cè)呈鼓音,,腹部前后膨脹度大于兩側(cè)膨脹度,,臍下腹圍大于臍部或臍上腹圍,臍孔有上移現(xiàn)象,腹壁無青筋暴露,,婦科檢查有助診斷。鼓脹則腹部前后膨脹度多小于兩側(cè)膨脹度,,臍下腹圍小于臍上腹圍,,臍孔無上移現(xiàn)象,腹壁多有青筋暴露,。腹部B超,、X線食道鋇餐造影、CT檢查,、腹水檢查等有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