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Heart Failure雜志近期刊登了Gupta博士等人的研究論文,。在文章中,,研究者報道了ARIC研究中觀察到的踝肱指數(shù)(ABI)與心衰發(fā)生率的相關性,。以下為該研究的編者按。
?一,、ABI背景介紹
該報告雖然不是ABI相關領域的第一個研究,,但研究成果拓寬了我們對ABI的認知范圍,并在外周循環(huán)阻塞性動脈疾病與多種心血管疾病臨床表現(xiàn)的聯(lián)系方面提供了具有啟發(fā)意義的獨特見解,。
踝肱指數(shù)是用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的收縮壓除以肱動脈的收縮壓獲得,。在實際評估中,通常會測量左右上臂肱動脈的收縮壓,,并選擇其中數(shù)值高的一側,。同也會選擇左右小腿的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中數(shù)值較高的一側進行計算。
計算踝肱指數(shù)需要一個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和一個血壓計(血壓袖帶型),,將血壓袖帶綁在有問題的動脈近端(即靠近心臟側)的部位并充氣,,用超聲多普勒探頭測量,繼續(xù)充氣直到動脈的搏動停止,。然后血壓袖帶慢慢放氣,,當超聲多普勒探頭重新檢測到動脈搏動時,這時候得到的血壓數(shù)值則是所測動脈的收縮壓,。
單側上肢ABI定義為該肢體處2次ABI檢測中最高的數(shù)值,,而對于個體患者而言,兩個上肢中單側上肢ABI中最小值是診斷PAD及判斷血流動力學疾病嚴重程度的臨床標準,。
常用PAD的診斷標準為ABI≤0.90,。但是人們在后續(xù)的臨床實踐及試驗中發(fā)現(xiàn)ABI使用范圍或許不僅僅限于PAD。
例如,,研究者指出低水平ABI不但可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而且與臨床冠脈疾病及頸動脈疾病存在相關性。人們認識到兩個不同領域的血管疾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在調(diào)整常規(guī)心血管風險因素后,,ABI依然與心血管發(fā)病率、死亡率存在負相關性,。
另一方面,,有關下肢功能的相關性也有提及——無論患者是否存在肢體癥狀,若其ABI較低,,患者肢體功能能力降低,。同時,低ABI患者存在進行性功能減退癥狀,。因此,,ABI既可用于評估患者肢體功能狀態(tài),也可用于判斷患者下肢疾病史,。
?二,、ABI與心血管疾病
這之后,不計其數(shù)的流行病學研究開始關注并進一步評估ABI的診斷作用,。REACH注冊研究收錄了67000例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確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這部分患者的PAD發(fā)病率與冠心病及頸動脈疾病患者群體相似。
最令人振奮的研究證據(jù)是,,雖然PAD患者心血管風險因素出現(xiàn)率較高,,但是多數(shù)PAD患者在其確診PAD時并未伴隨出現(xiàn)冠心病或頸動脈疾病的臨床證據(jù)。多數(shù)情況下,,僅存在的PAD患者缺乏冠心病或缺血型卒中病史,,這加大了其風險評估的難度。
REACH研究隨訪結果顯示,,與確診PAD患者群體相比,,確診冠心病患者群體的全因死亡率及MACE事件并無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說明下肢血流動力學疾病情況與主要不良心血管預后相關,,且不受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史的影響,。
?三、ABI與心衰
但是ABI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尚缺乏研究,,而Gupta博士的研究團隊證實了“心衰與ABI的相關性”,。雖然研究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并不影響心衰與ABI的明顯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在調(diào)整其他心血管疾病因素后依然存在,。
ABI≤0.90的患者群體中,,僅有5.8%存在基線狀態(tài)下冠心病臨床證據(jù),但約一半的患者存在亞臨床頸動脈斑塊的影像學證據(jù),。另外,,在控制動脈粥樣硬化臨床及亞臨床證據(jù)后,上述相關性依然存在,。
因此,,研究者認為,除了常規(guī)的動脈粥樣硬化作用,,ABI與心衰可能存在另一種未被闡述的病理生理關系,。但是研究者僅僅是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機制假說,具體的病理生理機制尚待研究,。
總之,,該研究拓寬了我們在ABI心血管疾病應用領域的視野,并為我們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依據(jù),、基礎及思路,。
?四、重視并證明ABI
雖然上述各種各樣的研究闡述了ABI的臨床重要作用及廣泛適用范圍,,但是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并未明確推薦ABI監(jiān)測,。這提醒我們?nèi)狈ψ銐虻难芯筷U明,如何利用ABI低水平信息調(diào)整患者治療方案,,降低患者心血管風險率,。
另一方面,鑒于ABI與心血管疾病的顯著相關性,,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投入人力物力探索ABI是否可以作為患者心血管風險的早期預測因素,,并重點證明通過ABI監(jiān)測,如何改進患者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