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主角是 DAVNNT(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non-re-entrant tachycardia),,即房室結非折返性心動過速,。
心動過速仍然和房室結相關,,房室結仍然存在功能不同的快慢徑路,,但 DAVNNT 和 AVNRT 不同,,心動過速的發(fā)生機制不是房室結內的折返,,而是心房激動分別沿快徑路和慢徑路前傳,,形成兩次心室激動,,叫做「double fire」,也可以稱之為「一石二鳥」,。DAVNNT 心電圖表現(xiàn)易和其他類型的心律失?;煜绶吭?、房顫甚至室速等,,影響到進一步的治療決策,因而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
(一)DAVNNT 的發(fā)病機制和心電圖表現(xiàn)
DAVNNT 發(fā)病機制為房室結存在傳導速度和不應期不同的兩條徑路,,心房激動可沿不同的徑路前傳分別激動心室,因而心電圖上呈現(xiàn)為「一石二鳥」的特征性表現(xiàn),。心動過速的發(fā)生對兩條徑路的傳導速度有著嚴格的要求,,心房沖動經此下傳心室,每次均需留給心室足夠的時間以脫離不應期,。DAVNNT 的心電圖表現(xiàn)和機制見圖 1,。
圖 1 可見 DAVNNT 的特征性「double fire」心電圖表現(xiàn),右側梯形圖形象展示了心房激動分別經快徑路和慢徑路前傳形成兩次心室激動
(二)DAVNNT 的臨床表現(xiàn)
DAVNNT 發(fā)病年齡變化范圍大,,最小病例為 5 歲,,最大者 84 歲,男女發(fā)病率接近,。DAVNNT 的典型癥狀為心悸,也有非特異性癥狀如乏力,、暈厥,、胸痛等。長期的 DAVNNT 可誘發(fā)心動過速性心肌病,,導致心臟擴大,、活動耐量減低及射血分數降低,及時治療多可恢復,。部分植入 ICD 的患者發(fā)生了 DAVNNT,,會導致 QRS 波計數落入室速或室顫區(qū)域,引起誤放電(圖 2),。
圖 2:DAVNNT 可導致 ICD 植入患者 QRS 波超計數
(三)DAVNNT 的鑒別診斷
DAVNNT 發(fā)病率并不高,迄今為止的病例報道在 60~80 例左右,,其逐漸受到重視是因其心電圖易和其他心律失?;煜绊懙竭M一步的治療決策,。容易和 DAVNNT 混淆的心律失常包括竇速,、房早二聯(lián)律,、房顫、室早,、室速等(表 1),。竇速和房早和 AVNNT 的區(qū)別在于「double fire」的第二個 QRS 波前有 P 波,其為竇性 P 波時為竇速,,為提前激動的異位 P 波時,,多為房早二聯(lián)律(圖 3),部分 P 波在體表心電圖上難以鑒別,,可借助于心內電生理檢查,。房顫時 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RR 間期絕對不齊,,和 DAVNNT 的有規(guī)律的心律不齊不同。室早二聯(lián)律時室早的 QRS 波和竇性激動的 QRS 差別明顯,,容易區(qū)別,。室速時表現(xiàn)的相對均一的寬大畸形的 QRS 波,可發(fā)現(xiàn)房室分離,、融合波等特征性現(xiàn)象,,心內電生理進一步分析心房信號和心室信號的關系有助于進一步的鑒別。
表 1:DAVNNT 的鑒別
圖 3 DAVNNT 和房早二聯(lián)律的鑒別:AB 圖可見典型的「double fire」心電圖表現(xiàn),,心內電生理一個對應兩個心室波表現(xiàn)的更為明確,。CD 圖提示為房早二聯(lián)律,T 波終末部可見異位 P 波,,心內電生理可見明確的 1:1 房室關系,。HRA 代表右心房,HBE 代表希氏束,,RV 代表右心室,,CS 代表冠狀竇
(四)DAVNNT 的治療
DAVNNT 的治療和 AVNRT 類似,因房室結存在多余的徑路是其發(fā)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去除多余的徑路即是治療的主要方法,。消融慢徑進行房室結改良是當前 DAVNNT 的治療方法,有經驗的中心成功率在 95% 以上,,并發(fā)癥和 AVNRT 的消融類似,,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發(fā)生率不到 1%。
(五)小結
同樣是房室結雙徑路,,折返起來形成了 AVNRT,,構成了陣發(fā)性室上速的中流砥柱,非折返性心動過速時形成了 DAVNNT,,具有特征性的「一石二鳥」心電圖表現(xiàn),,容易和竇速,、房早二聯(lián)律、室早,、室速,、房顫等常見心律失常混淆,,因治療方法迥異,,認真鑒別十分必要。DAVNNT 可導致心悸,、心動過速性心肌病,、ICD 誤放電等,及時通過射頻消融消融慢徑改良房室結,,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Denes P, WuD, Dhingra R, Chuquimia R, Rosen K. Demonstration of dual A-V nod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irculation 1973; 48:549–55.
2. JackmanW, Beckman K, McClelland J,Wang X, Friday K, RomanCet al. Treatment of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due to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y, b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slow-pathway conduction. N Engl J Med 1992;327:313-8.
3. Aasbo J, Prasertwitayakij N, Morady F, Jongnarangsin K. Nonreentrant 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tachycardia in a patient with atrioventricular nodal conduction abnormality.Heart Rhythm 2009;6:1504-6.
4. Haman L, Praus R, Parizek P. Non-re-entrant atrioventricular nodal tachycardia. Mil Med 2009;174:866-8.
5. Jastrzebski M, Kukla P. Tachycardia caused by a double fire -simultaneous double atrioventricular nodal conduction: a rare or underdiagnosed arrhythmia? Spectrum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pictures in three patients. Kardiol Pol 2009;67:77–86.
6.Christiane Peiker, Christian Pott, Lars Eckardt. Dual atrioventricular nodal non-re-entrant tachycardia. Europace (2016) 18, 33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