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性重度缺血,、肢體壞疽,以往只能接受截肢治療,、致終身殘疾的病人,,如今通過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可以逆轉壞肢,、并恢復如初,神話傳說中的「生死肉骨」被凝結「中國智慧」的醫(yī)學創(chuàng)新變?yōu)楝F實,。
近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主任、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符偉國教授指導,,干細胞移植亞??浦魅味腔劢淌趲ьI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風濕免疫科等多學科團隊完成的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最新研究結果在《柳葉刀》雜志的綜合性子刊《EBioMedicine》發(fā)表,。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脂飲食、糖尿病,、吸煙等致病因素的日益增加,,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據報道,,2010 年全球范圍內,,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就超過 2 億人。中低等收入國家中,,其患病者相較 2000 年增加了 28.7%,。重度肢體缺血是該病的晚期階段,表現為靜息時肢體劇烈疼痛,、組織缺損,、潰瘍或壞疽,導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中山醫(yī)院血管外科團隊曾收治過一位正讀本科一年級小伙小張,才 20 歲的他因為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并發(fā)下肢重度缺血,,先后在多家醫(yī)院多次進行導管溶栓,、球囊擴張、支架手術。然而病情非但未能緩解,,反而逐步加重,,來到中山醫(yī)院就診時,4 個半腳趾和外腳背已壞疽,,持續(xù),、劇烈的疼痛折磨著他寢食難安。按照傳統(tǒng)診療流程,,小張只能接受從膝上截肢,,而一旦如此,剛剛踏入大學,、對人生充滿期待和夢想的他將終生殘疾,,不用說學成立業(yè)、今后建立家庭,,就連生活自理都將成為一道難關,。這對于他本人及其父母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針對他的情況,,醫(yī)生們精心制定方案,,實行了干細胞移植,成功挽救了他的下肢,,小張在休學一年后重新步入大學課堂,。如今移植后已經 4 年的他情況穩(wěn)定良好,并已畢業(yè)走上了工作崗位,。
符偉國教授介紹說,,目前對于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療方法,,是通過開放或腔內微創(chuàng)手術重建血運,。但是,超過 30% 的患者因血管條件差而不適合,,稱為「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6 個月內踝上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別高達 40% 和 20%。更為值得關注的是,,與動脈粥樣硬化相比,,炎性動脈閉塞好發(fā)于中遠端末梢動脈,病理解剖和病因學等因素使得目前主流的旁路和腔內手術療效差,,甚或不可行,,因而發(fā)生「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比例更高,常見的病因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及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結節(jié)性紅斑,、嗜酸粒細胞增多癥、Crohn 氏病、白塞氏病,、硬皮病等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最為常見,,且亞洲人群發(fā)病率顯著高于西方國家,,總截肢率高達 43%,踝上截肢率 12-31%,,34.8% 的患者在 42 歲前喪失勞動力,。更加令人痛心的是這些患者絕大多數為青壯年,年齡,、預期壽命以及家庭與社會職能決定了他們對于保肢,,乃至恢復勞動力的客觀迫切性和需求更加強烈。這也是中山團隊將其作為主攻方向的重要原因,。
干細胞移植與現有主流手術在原有血管上「疏通,、改造」不同,主要通過把人體中可以長血管的細胞提取出來,,種植到缺血肢體中,,形成新生血管來改善血供,從而規(guī)避了原有血管重建后容易再閉塞的弊端,,為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帶來了新的希望,。據董智慧教授介紹,自 2009 年開始,,中山團隊于國內率先開展「純化自體外周血 CD34+細胞移植治療重度肢體缺血」,。至今完成自體干細胞移植共 122 例,顯著降低了致殘率,,并且有效地促進了年輕患者勞動力的恢復,,大幅度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顯示出良好的早,、中,、遠期療效。
據悉,,經過干細胞移植治療的病人,,6 個月保肢率由 60% 提升到 84%,16 個月保肢率仍然保持在 84%,,48 個月保肢率 91.2%,,42 歲以前勞動力喪失率由 34.8% 降低至 18%。血管外科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自體純化 CD34+細胞移植治療炎性重度肢體缺血的 5 年療效」被干細胞領域權威期刊 (Stem Cells Transl Med.) 編輯部選為特色論著,,并配發(fā)通訊,。該雜志主編兼美國 Wake Forest 再生醫(yī)學研究所主任 Anthony Atala 高度評價說,,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該新療法的遠期療效。課題組對于薈萃分析現有治療 CLI 干細胞移植的細胞種類及其各自療效與特點的研究,,為評價自體純化 CD34+細胞是否存在優(yōu)勢奠定基礎,。
此次發(fā)表的最新成果是已知的國際上首次自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和純化 CD34+細胞治療炎性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兩種細胞移植方案各具優(yōu)勢:前者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規(guī)避了細胞在純化過程中丟失,,適用于干細胞動員能力較差或多條肢體缺血的患者;后者則能夠更早緩解靜息痛,,更適用于進展較快的患者,。此外,移植物中的炎性細胞極少,,幾乎不會引起移植區(qū)域的脹痛,。該研究結果為干細胞移植細胞種類選擇的細化提供了有力依據,從而為進一步推進該方向研究和臨床實際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附:中山醫(yī)院自體干細胞移植研究團隊簡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多學科共同完成該研究,。血管外科干細胞移植亞專科發(fā)起(血管外科主任符偉國教授,,干細胞移植亞??浦魅味腔劢淌冢綀A醫(yī)師,、潘天岳醫(yī)師,,方剛博士,劉軼凡,、羅陽,、劉浩碩士等),聯(lián)合血液科(主任劉澎教授,、魏征副教授,、顧史洋醫(yī)師等)、風濕科(主任姜林娣教授,、陳慧勇副教授等)以及檢測團隊(胡美玉主管技師,,黃嵐,、韋龍彪,、景懷根醫(yī)師等)共同組成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