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衛(wèi)生部副部長,、國家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主任委員,、肝臟外科專家黃潔夫在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嶺南醫(yī)院,與該院器官移植中心陳規(guī)劃教授團隊默契配合,,完成了一臺1名死者向5名患者捐獻器官的器官移植手術,。記者追訪獲悉,衛(wèi)生部與中國紅十字會于2010年3月2日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后,,經過2年多的探索,,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
38試點單位完成人體捐獻465例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有150萬名患者需要通過器官移植來拯救生命,但是,,每年可供移植的器官數量還不足需求量的百分之一,。長期以來,由于法律,、倫理,、文化等差異,西方國家采用的器官捐獻標準與程序在我國不能實行,,而國家層面又未建立一種公民自愿捐獻器官的正規(guī)渠道,,我國器官移植工作主要依賴死刑犯器官捐獻。為此,,不少業(yè)內專家曾多次呼吁,,這種情況嚴重制約移植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利于學術隊伍職業(yè)道德建設,,難以保障移植醫(yī)療服務的質量和安全,。同時,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依賴死囚器官的做法也影響了我國作為一個文明進步的政治大國的形象,。
黃潔夫表示,必須破除對死囚器官的依賴,,建立一個符合社會倫理和中國國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2010年3月2日,,衛(wèi)生部與中國紅十字會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至今年9月30日,,38個試點單位共完成人體捐獻465例,,捐獻器官共1279個。其中,,廣州市試點情況最好,,已有超過100例捐贈。
器官捐獻體系符合國情
記者輾轉獲得的一份由黃潔夫親自撰寫的文章,,介紹了中國試點建設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的情況,。文章稱,建立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管理的組織結構,,是人體器官捐獻試點探索的首要內容,。
據黃潔夫介紹,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由幾部分組成:捐獻登記系統(tǒng),、獲取和分配網絡,、器官移植臨床服務系統(tǒng)、器官移植后登記系統(tǒng)等,。截至目前,,全國已確定164家有移植資質的醫(yī)院,并成立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和國家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心臟移植和肺臟移植注冊中心;成立了由中國紅十字會與衛(wèi)生部共同組成的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并組建了由移植,、急救、倫理,、法學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
黃潔夫透露,自明年起,,全國范圍內還將推行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4個分系統(tǒng):受者管理系統(tǒng)、等待器官列表管理系統(tǒng),、捐獻者管理系統(tǒng),、器官分配/匹配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不僅能使器官分配不再受地域限制,,還能“使公眾看見和感受到醫(yī)生和執(zhí)法部門從道德和法律上是公正和透明的,從而增加公信力和執(zhí)法力度”,。
建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分類標準是試點探索的另一項內容,。按世界公認的倫理學原則,,器官捐獻模式選擇存在一個先后順序,即腦死亡捐獻,、心臟死亡捐獻,、親屬活體捐獻、非親屬活體捐獻,。其中,,腦死亡是最科學的死亡判定標準。我國于2003年發(fā)表了中國腦死亡判斷標準和建議判定死亡的程序,。黃潔夫表示,,受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國情影響,在我國廣泛推廣腦死亡標準的時機還不成熟,,醫(yī)學界也需要一段時間去建立腦死亡判定的專業(yè)隊伍,。因此,目前在法制管理層面仍以心臟死亡為統(tǒng)一標準,,即“中國心臟死亡器官分類標準(DCD)”,。
建立國家器官捐獻的人道主義救助機制也是試點探索的內容。黃潔夫表示,,考慮到器官捐獻者在醫(yī)院治療過程中的醫(yī)療費用負擔和捐贈者家庭狀況,,不同單位采用了不同的適于當地情況的救助方式,提供一定的人道救助經濟補償,,如住院醫(yī)療費用減免,,捐贈者家庭的醫(yī)療保險、困難救助,、學費優(yōu)惠,、稅收減免等。
38試點單位完成人體捐獻465例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有150萬名患者需要通過器官移植來拯救生命,但是,,每年可供移植的器官數量還不足需求量的百分之一,。長期以來,由于法律,、倫理,、文化等差異,西方國家采用的器官捐獻標準與程序在我國不能實行,,而國家層面又未建立一種公民自愿捐獻器官的正規(guī)渠道,,我國器官移植工作主要依賴死刑犯器官捐獻。為此,,不少業(yè)內專家曾多次呼吁,,這種情況嚴重制約移植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利于學術隊伍職業(yè)道德建設,,難以保障移植醫(yī)療服務的質量和安全,。同時,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依賴死囚器官的做法也影響了我國作為一個文明進步的政治大國的形象,。
黃潔夫表示,必須破除對死囚器官的依賴,,建立一個符合社會倫理和中國國情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2010年3月2日,,衛(wèi)生部與中國紅十字會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至今年9月30日,,38個試點單位共完成人體捐獻465例,,捐獻器官共1279個。其中,,廣州市試點情況最好,,已有超過100例捐贈。
器官捐獻體系符合國情
記者輾轉獲得的一份由黃潔夫親自撰寫的文章,,介紹了中國試點建設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的情況,。文章稱,建立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管理的組織結構,,是人體器官捐獻試點探索的首要內容,。
據黃潔夫介紹,國家器官捐獻與移植體系由幾部分組成:捐獻登記系統(tǒng),、獲取和分配網絡,、器官移植臨床服務系統(tǒng)、器官移植后登記系統(tǒng)等,。截至目前,,全國已確定164家有移植資質的醫(yī)院,并成立了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和國家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心臟移植和肺臟移植注冊中心;成立了由中國紅十字會與衛(wèi)生部共同組成的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并組建了由移植,、急救、倫理,、法學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
黃潔夫透露,自明年起,,全國范圍內還將推行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4個分系統(tǒng):受者管理系統(tǒng)、等待器官列表管理系統(tǒng),、捐獻者管理系統(tǒng),、器官分配/匹配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不僅能使器官分配不再受地域限制,,還能“使公眾看見和感受到醫(yī)生和執(zhí)法部門從道德和法律上是公正和透明的,從而增加公信力和執(zhí)法力度”,。
建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分類標準是試點探索的另一項內容,。按世界公認的倫理學原則,,器官捐獻模式選擇存在一個先后順序,即腦死亡捐獻,、心臟死亡捐獻,、親屬活體捐獻、非親屬活體捐獻,。其中,,腦死亡是最科學的死亡判定標準。我國于2003年發(fā)表了中國腦死亡判斷標準和建議判定死亡的程序,。黃潔夫表示,,受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國情影響,在我國廣泛推廣腦死亡標準的時機還不成熟,,醫(yī)學界也需要一段時間去建立腦死亡判定的專業(yè)隊伍,。因此,目前在法制管理層面仍以心臟死亡為統(tǒng)一標準,,即“中國心臟死亡器官分類標準(DCD)”,。
建立國家器官捐獻的人道主義救助機制也是試點探索的內容。黃潔夫表示,,考慮到器官捐獻者在醫(yī)院治療過程中的醫(yī)療費用負擔和捐贈者家庭狀況,,不同單位采用了不同的適于當地情況的救助方式,提供一定的人道救助經濟補償,,如住院醫(yī)療費用減免,,捐贈者家庭的醫(yī)療保險、困難救助,、學費優(yōu)惠,、稅收減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