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胡德榮)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院長朱正綱教授領銜的分子標志物在胃癌發(fā)病機制及轉化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項目,,近日榮獲201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研究系列論文先后發(fā)表在《自然》、《自然醫(yī)學》等國際刊物上,。
我國胃癌患者占全世界的40%以上,,但胃癌早期檢出率僅為10%左右,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質量受到影響,。目前,,用于指導胃癌早期診斷生物標志物的血清指標有很多,但要么檢查費用較高,,要么特異性不高,,臨床上急需一些可靠且廉價易推廣的標志物。
朱正綱研究團隊歷時6年,,從上萬個蛋白芯片里最終篩選出10多個全新的胃癌診斷標志物,,診斷準確性大大超過臨床現有生物標志物,為提高胃癌早期診斷,、療效監(jiān)測,、預后評估與分子靶向治療奠定了良好基礎,。以新發(fā)現的標志物IPO-38為例,,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僅需抽取1微升的血量檢測該指標,,診斷敏感性就達到57.4%,,而CEA、CA72-4,、CA19-9這3個目前常用的腫瘤標志物敏感性均未超過30%,。同時,IPO-38的特異性也超過了90%,,對判斷胃癌患者的臨床預后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在診斷準確率方面,3個傳統(tǒng)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時僅為33%,,而IPO-38這一單個標志物就接近80%,。
據悉,朱正綱團隊發(fā)現的10多個標志物中已有8個申請了專利,,接下來將進一步篩選,,其中部分敏感的腫瘤標志物將以試劑盒的形式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