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父母最是焦急,但如何正確合理使用藥品,,難住了不少年輕爸媽,。 據《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中國14歲以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4倍;超八成家長給孩子用藥存安全隱患,。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在解剖、生理方面有自己的特點,,許多臟器,、系統發(fā)育尚未完善,對藥物在體內的處置(吸收,、代謝,、排泄)不同于成年人,對神經系統藥物尤為敏感,。
特別提醒您:兒童用藥時一定要遵醫(yī)囑,,看清說明書,慎重使用,,提高警惕,,避免誤區(qū)。
用藥誤區(qū)內服篇
一,、服用方式誤區(qū)
1. 服藥加糖:糖中含有一些礦物質,,可與藥物中的蛋白質起化學反應,在胃中產生渾濁沉淀,,降低藥物療效,。
2. 果汁、牛奶或茶水送藥:果汁中含有的酸性物質可中和堿性藥物,,影響藥效,。牛奶中所含蛋白質、脂肪酸可在藥物表面形成薄膜影響機體的吸收,。茶葉中含有的鞣質能與蛋白質,、生物堿或金屬鹽類藥物發(fā)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3. 剝去膠囊服藥:膠囊具有掩蓋藥物不良嗅味,,提高藥物穩(wěn)定性,,或定時定位釋放藥物等作用。剝去膠囊后服藥粉不僅會影響藥物的穩(wěn)定性,,而且藥粉會加重消化道不良反應,,因此不建議剝去膠囊直接服藥粉。
4. 強行喂藥或靜睡時給藥:在兒童的哭鬧聲中強行喂藥易使藥物嗆入氣管,,輕則引起呼吸道炎癥,,重則造成窒息危及生命。另外家長趁兒童靜睡時給藥,藥液突然刺激舌,、喉等部位的神經,,可反射引起喉部痙攣,也是不可取的,。
二,、藥品濫用誤區(qū)
1. 抗菌藥物濫用:如果寶寶出現感冒、發(fā)燒,、腹瀉等癥狀,,不可盲目使用“消炎藥”,應當在有明確感染指證時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急性上呼吸道疾病病毒感染占90%以上,,小兒感染性腹瀉則多為輪狀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既不能縮短療程也不能減輕癥狀,。有些家長急于見效,,用藥一兩天見病情無改善便頻頻換藥。殊不知抗菌藥物濫用會導致耐藥菌株的二重感染,,甚至損害肝,、腎等器官。
2. 退燒藥濫用:小兒發(fā)熱原因很多,,常見有感冒,、扁桃體炎、肺炎等,。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盡快退燒,,幾種退燒藥一起用。殊不知,,不同藥名成份相似的藥品重復使用會使劑量加倍進而導致體溫驟降、虛脫等嚴重不良反應,。常規(guī)3個月以下的小兒發(fā)熱應慎用退燒藥,,在物理降溫無效的情況下可選擇外用栓劑減少不良反應。而當小兒發(fā)熱未查明原因輕易服用退燒藥,,則會掩蓋病因,,不利于診斷治療。
3. 中成藥濫用:許多家長都認為中成藥比西藥副作用小,,殊不知中草藥濫用同樣會影響兒童健康,。兒童常用的中成藥多為清熱解毒類,這類藥物中含有鞣質,、生物堿,、揮發(fā)油及苷類等成份,不利于肝腎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的兒童健康,如:六神丸中含蟾酥可引起惡心,、嘔吐;牛黃解毒片長期服用可致白細胞減少;珠珀猴棗散寒涼可致脾胃虛唐腹瀉等,。
4. 維生素濫用:維生素是身體生長發(fā)育和維持健康的要素之一,維生素類藥物雖毒性很小,,但長期盲目濫用導致的體內蓄積亦會造成兒童健康損害,。如:維生素A過量可出現胃腸道反應、頭痛等中毒癥狀;鋅在血液中濃度超過15mg/L時,,會損害巨噬細胞;大劑量鈣劑會造成骨骼過早鈣化,,影響身高正常生長。
5. 激素藥濫用:長期大劑量的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可的松,、潑尼松,、地塞米松等)能夠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雄激素(如甲睪酮,、丙酸睪酮)長期應用會使骨骼提早閉合,雌激素大量應用會導致女童早熟,。除非患有原發(fā)性兒童性激素缺乏癥,,一般禁用此類藥物。
三,、兒童外用藥誤區(qū)
1. 小兒高熱用大量高濃度酒精擦浴,,可致乙醇吸收中毒,引起呼吸困難,,昏迷,。
2. 1個月內新生兒忌用膠布或硬膏劑敷貼在皮膚上,易引起接觸性皮炎,。
3. 局部涂藥面積不可過大,,濃度不宜過高。如硼酸只可小面積濕敷,,大面積皮膚病使用時可通過創(chuàng)面吸收發(fā)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環(huán)衰竭而休克。
4. 小兒皮膚消毒時,,一般不宜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如水楊酸,、碘酒等,如病情需要使用,,應從低濃度開始,,一旦出現刺激癥狀起皰、脫皮等則應即刻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