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存在較大差異,,重度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診斷率較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離體肝組織病理同樣也出現(xiàn)與臨床診斷符合率不高現(xiàn)象,。因此我們提出:不同肝臟病理炎癥分級的CHB患者臨床特征是否存在差異?能否以差異的臨床特征作為推測肝臟病理炎癥程度指標?本研究通過對428例CHB患者的肝臟病理炎癥和臨床特征進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肝臟病理炎癥分級患者的臨床特征差異,,函待發(fā)現(xiàn)可以反映肝臟病理炎癥分級的臨床指標,。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回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并接受肝臟穿刺病理檢查的患者總計428例,其中男性358例,,女性70例,,平均年齡分別為(33.O5士8.23)歲和(32.26士10.99)歲,。診斷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修訂《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有臨床,、血清學和病毒學確診;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等,。統(tǒng)計指標為人口學,、實驗室檢測指標和病毒學指標等。
1.2方法
1.2.1肝功能,、病毒血清標志物和HBVDNA定量檢測:血清ALT,AST及TBiI等肝功能指標采用美國Be<kman全自動生化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采用凝固法測定血漿PT,然后根據(jù)公式計算出PTA,PTA=匯對照PT一對照PTx0.6]/〔患者PT一對照PTx0.6]x100%}HBsAg,HBeAg檢測采用美國Abbott公司第二代試劑微粒子酶聯(lián)免疫法(MEIA)檢測,。HBVDNA定量采用核酸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E5700,,廣州達安基因診斷中心試劑)檢測,檢測敏感下限為1000拷貝/ml或100IU/ml.
1.2.2病理檢查及病理診斷標準:患者人院經(jīng)檢查無肝臟穿刺禁忌癥后,,在B超引導下局部麻醉后以16G快搶進行穿刺術(shù),,所取肝組織標本大約為1.5}2.0cm長,由10%中性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后進行切片,,常規(guī)做蘇木素一伊紅(HE)及網(wǎng)狀纖維染色,鏡下常規(guī)進行肝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和免疫組化檢測病毒抗原,,分別由兩位有經(jīng)驗的病理學醫(yī)生做出病理學診斷,,判斷肝臟病理學炎癥分級和纖維化分期。根據(jù)肝組織小葉內(nèi),、匯管區(qū)及周圍炎癥程度將其分為Go}G}}Gz}Gs和G4;按照肝組織炎癥分級分別分為Go"G.,G2,G3和G,、組,因G,。組僅為1例患者,,因此與G,組合并為G},組,。
1.3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16.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無土、或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上四分位數(shù))表示,,組間變量分析根據(jù)情況采用t檢驗、廠檢驗和Mann-WhitenyU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四組患者臨床特征對比分析四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無差異(P=0.163),,但外周血ALT,AST,TBiI,ALB和PTA均存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組患者ALT水平最高,,明顯高于Ga-,組(P=0.001),,其余各組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3組,、G}組患者AST水平明顯高于Go-i組、Gz組(P<0.05),,但是G3與G4,Go-,組和Gz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G,、組TBiI水平明顯高于Go-i.Gz和G3三組(P<0.05),而三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GZ與G3組患者ALB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的PTA值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的HBVDNA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四組患者的肝臟免疫組化及血清HBeAg狀態(tài)分布特征對比分析為了解四組患者在肝臟免疫組化HBsAg,HBcAg和血清HBeAg狀態(tài)分布特征方面的差異,,我們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四組患者肝臟組織的HBsAg和HBcAg表達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血清中HBeAg陽性和陰性患者所占比率無差異(P>0.05),。
3討論
目前對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診斷多根據(jù)臨床生化指標,,然而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較低;為了準確診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內(nèi)炎癥和纖維化程度,以便制定最佳治療方案,,肝臟穿刺病理活檢仍是主要檢查手段,。
ALT是肝細胞膜損傷或細胞溶解壞死時釋放人血的一種肝細胞胞質(zhì)酶,其通常認為是肝臟炎癥反應的指標性標志,。但是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G3組患者ALT水平最高,,ALT水平并不伴隨炎癥等級的增加而升高,因此ALT并不能完整反應肝臟炎癥情況,。但是AST水平就伴隨著肝臟炎癥等級的升高而增高,,與肝臟炎癥等級相關(guān),但是仍不能完全靠AST水平區(qū)分G3與G,、的分級,。TBil水平伴隨著肝臟炎癥分級的增加,其水平逐漸升高,,但是在輕中度肝臟炎癥等級時無差別,。白蛋白水平伴隨著肝臟炎癥分級逐漸降低,但是不能區(qū)分G2與G3組之間的差異,。伴隨著肝臟炎癥程度的增加,,凝血酶原活動度逐漸降低,,可以側(cè)面反應肝臟的炎癥等級;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肝臟炎癥分級患者的外周血HBVDNA水平無差異,,表明肝臟細胞的損傷或壞死與HBVDNA水平無關(guān),這與其他研究結(jié)果相同,。綜合本研究結(jié)果,,ALT可以結(jié)合PTA作為反映Gu-}"Gz和G,肝臟炎癥分級的指標;而隨著炎癥分級的增加,,可以應用A}L}TB11結(jié)合ALB,PTA來反映G3與GQ患者肝臟炎癥的指標,。
4參考文獻
黃海輝,徐啟桓,舒欣.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與臨床診斷的差異性分析[J].{H}中華傳染病雜志,2009,(9):527-530.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09.09.004.
孫靜,于紅衛(wèi),劉釗.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離體肝組織病理與臨床診斷的相關(guān)性[J].{H}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8):603-607.doi: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1.08.011.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H}中華傳染病雜志,2011,(2):65-80.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1.02.001.
Kew MC. Serum aminotransferase concentration as evidence of hepatoeellular damage[J].{H}LANCET,2000.591-592.
陳尚軍,金生源,陸金鑫. 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持續(xù)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臟病理與臨床特征[J].{H}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9,(4):13-15.doi:10.3760/cma.j.issn.1673-4904.2009.04.005.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回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并接受肝臟穿刺病理檢查的患者總計428例,其中男性358例,,女性70例,,平均年齡分別為(33.O5士8.23)歲和(32.26士10.99)歲,。診斷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修訂《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有臨床,、血清學和病毒學確診;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等,。統(tǒng)計指標為人口學,、實驗室檢測指標和病毒學指標等。
1.2方法
1.2.1肝功能,、病毒血清標志物和HBVDNA定量檢測:血清ALT,AST及TBiI等肝功能指標采用美國Be<kman全自動生化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采用凝固法測定血漿PT,然后根據(jù)公式計算出PTA,PTA=匯對照PT一對照PTx0.6]/〔患者PT一對照PTx0.6]x100%}HBsAg,HBeAg檢測采用美國Abbott公司第二代試劑微粒子酶聯(lián)免疫法(MEIA)檢測,。HBVDNA定量采用核酸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E5700,,廣州達安基因診斷中心試劑)檢測,檢測敏感下限為1000拷貝/ml或100IU/ml.
1.2.2病理檢查及病理診斷標準:患者人院經(jīng)檢查無肝臟穿刺禁忌癥后,,在B超引導下局部麻醉后以16G快搶進行穿刺術(shù),,所取肝組織標本大約為1.5}2.0cm長,由10%中性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后進行切片,,常規(guī)做蘇木素一伊紅(HE)及網(wǎng)狀纖維染色,鏡下常規(guī)進行肝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和免疫組化檢測病毒抗原,,分別由兩位有經(jīng)驗的病理學醫(yī)生做出病理學診斷,,判斷肝臟病理學炎癥分級和纖維化分期。根據(jù)肝組織小葉內(nèi),、匯管區(qū)及周圍炎癥程度將其分為Go}G}}Gz}Gs和G4;按照肝組織炎癥分級分別分為Go"G.,G2,G3和G,、組,因G,。組僅為1例患者,,因此與G,組合并為G},組,。
1.3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16.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無土、或中位數(shù)(下四分位數(shù),,上四分位數(shù))表示,,組間變量分析根據(jù)情況采用t檢驗、廠檢驗和Mann-WhitenyU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四組患者臨床特征對比分析四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無差異(P=0.163),,但外周血ALT,AST,TBiI,ALB和PTA均存在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組患者ALT水平最高,,明顯高于Ga-,組(P=0.001),,其余各組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3組,、G}組患者AST水平明顯高于Go-i組、Gz組(P<0.05),,但是G3與G4,Go-,組和Gz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G,、組TBiI水平明顯高于Go-i.Gz和G3三組(P<0.05),而三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GZ與G3組患者ALB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組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的PTA值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的HBVDNA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四組患者的肝臟免疫組化及血清HBeAg狀態(tài)分布特征對比分析為了解四組患者在肝臟免疫組化HBsAg,HBcAg和血清HBeAg狀態(tài)分布特征方面的差異,,我們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四組患者肝臟組織的HBsAg和HBcAg表達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四組患者血清中HBeAg陽性和陰性患者所占比率無差異(P>0.05),。
3討論
目前對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診斷多根據(jù)臨床生化指標,,然而臨床診斷與病理診斷符合率較低;為了準確診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內(nèi)炎癥和纖維化程度,以便制定最佳治療方案,,肝臟穿刺病理活檢仍是主要檢查手段,。
ALT是肝細胞膜損傷或細胞溶解壞死時釋放人血的一種肝細胞胞質(zhì)酶,其通常認為是肝臟炎癥反應的指標性標志,。但是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G3組患者ALT水平最高,,ALT水平并不伴隨炎癥等級的增加而升高,因此ALT并不能完整反應肝臟炎癥情況,。但是AST水平就伴隨著肝臟炎癥等級的升高而增高,,與肝臟炎癥等級相關(guān),但是仍不能完全靠AST水平區(qū)分G3與G,、的分級,。TBil水平伴隨著肝臟炎癥分級的增加,其水平逐漸升高,,但是在輕中度肝臟炎癥等級時無差別,。白蛋白水平伴隨著肝臟炎癥分級逐漸降低,但是不能區(qū)分G2與G3組之間的差異,。伴隨著肝臟炎癥程度的增加,,凝血酶原活動度逐漸降低,,可以側(cè)面反應肝臟的炎癥等級;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肝臟炎癥分級患者的外周血HBVDNA水平無差異,,表明肝臟細胞的損傷或壞死與HBVDNA水平無關(guān),這與其他研究結(jié)果相同,。綜合本研究結(jié)果,,ALT可以結(jié)合PTA作為反映Gu-}"Gz和G,肝臟炎癥分級的指標;而隨著炎癥分級的增加,,可以應用A}L}TB11結(jié)合ALB,PTA來反映G3與GQ患者肝臟炎癥的指標,。
4參考文獻
黃海輝,徐啟桓,舒欣.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與臨床診斷的差異性分析[J].{H}中華傳染病雜志,2009,(9):527-530.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09.09.004.
孫靜,于紅衛(wèi),劉釗.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離體肝組織病理與臨床診斷的相關(guān)性[J].{H}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8):603-607.doi:10.3760/cma.j.issn.1007-3418.2011.08.011.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H}中華傳染病雜志,2011,(2):65-80.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1.02.001.
Kew MC. Serum aminotransferase concentration as evidence of hepatoeellular damage[J].{H}LANCET,2000.591-592.
陳尚軍,金生源,陸金鑫. 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持續(xù)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臟病理與臨床特征[J].{H}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09,(4):13-15.doi:10.3760/cma.j.issn.1673-4904.2009.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