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外傷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診疾病,,而其中重型顱腦外傷因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成為臨床顱腦外傷治療的重點和難點,。為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就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對重型顱腦外傷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F(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6月~2012年7月我院接診治療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5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9例,男24例,,女5例,,年齡20~58歲,平均(35.2±5.2)歲;對照組29例,,男23例,女6例,,年齡18~60歲,,平均(36.5±4.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治療組采用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①手術切口:開始于顴弓上耳屏前1cm,,于耳郭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頂骨正中線或旁開2~3cm,,然后沿正中線向前至額部發(fā)髻下[1];② 骨瓣:采用帶顳肌骨瓣或游離骨瓣,頂部骨瓣旁開矢狀竇2~3cm,,咬除蝶骨嵴,,咬除整個顳骨及鱗部,清除硬膜外血腫[2]; ③切開硬腦膜:馬蹄形切開硬腦膜,,硬腦膜瓣翻向頂枕部;④ 清除硬膜下血腫,、腦內(nèi)血腫及挫傷壞死腦組織;⑤關顱:采用顳深筋膜減張修補縫合硬腦膜。
1.2.2 對照組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取顳頂或額顳馬蹄形切口,,去除骨瓣(12cm×15cm)同時擴大硬膜腔減張縫合,。
1.3 預后評定:預后恢復情況用GOS評分,分為:①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盡管有輕度缺陷;②輕度殘疾: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③重度殘疾: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④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⑤死亡[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資料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GOS評分比較:治療組遠期生存率(82.76%)明顯高于對照組(6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昏迷時間長,病情變化快,,并發(fā)癥多,,治療困難,死亡率高[4],。目前臨床上以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作為重型顱腦外傷的主要治療手段,。然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xiàn),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該術式手術時間長,,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并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 ?br> 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是對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的一種改良術式。兩者相比較,,前者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暴露更充分,。能暴露額骨顴突、蝶骨嵴,、額葉,、頂葉、前顱窩和中顱窩[5];②骨窗面積適中,。改良術式骨窗面積大約為12cm× 12cm,,在保證減壓效果的情況下,有效降低了手術時間及患者創(chuàng)傷;③并發(fā)癥較少,。改良術式避免了不必要的腦實質暴露,,術后腦脊液引流通暢,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前提下,,有效較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報告中,治療組遠期生存率(82.76%)明顯高于對照組(6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在顱內(nèi)感染、術后再出血,、癲癇和切口疝發(fā)生情況上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能有效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并能明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相比,,能明顯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并能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馬俊杰,馬 康,,崔中華,,等.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32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13):189.
[2] 蘇放文,,李海波.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治療腦疝形成的重型顱腦損傷[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20(13):2047.
[3] 馬駿峰.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31(28):6.
[4] 鄭博文.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的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0,31(16):2399.
[5] 毛桂康.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療效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18(7):929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6月~2012年7月我院接診治療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5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9例,男24例,,女5例,,年齡20~58歲,平均(35.2±5.2)歲;對照組29例,,男23例,女6例,,年齡18~60歲,,平均(36.5±4.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治療組采用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①手術切口:開始于顴弓上耳屏前1cm,,于耳郭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頂骨正中線或旁開2~3cm,,然后沿正中線向前至額部發(fā)髻下[1];② 骨瓣:采用帶顳肌骨瓣或游離骨瓣,頂部骨瓣旁開矢狀竇2~3cm,,咬除蝶骨嵴,,咬除整個顳骨及鱗部,清除硬膜外血腫[2]; ③切開硬腦膜:馬蹄形切開硬腦膜,,硬腦膜瓣翻向頂枕部;④ 清除硬膜下血腫,、腦內(nèi)血腫及挫傷壞死腦組織;⑤關顱:采用顳深筋膜減張修補縫合硬腦膜。
1.2.2 對照組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取顳頂或額顳馬蹄形切口,,去除骨瓣(12cm×15cm)同時擴大硬膜腔減張縫合,。
1.3 預后評定:預后恢復情況用GOS評分,分為:①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盡管有輕度缺陷;②輕度殘疾: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③重度殘疾: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④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⑤死亡[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資料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GOS評分比較:治療組遠期生存率(82.76%)明顯高于對照組(6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昏迷時間長,病情變化快,,并發(fā)癥多,,治療困難,死亡率高[4],。目前臨床上以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作為重型顱腦外傷的主要治療手段,。然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xiàn),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該術式手術時間長,,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并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 ?br> 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是對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的一種改良術式。兩者相比較,,前者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暴露更充分,。能暴露額骨顴突、蝶骨嵴,、額葉,、頂葉、前顱窩和中顱窩[5];②骨窗面積適中,。改良術式骨窗面積大約為12cm× 12cm,,在保證減壓效果的情況下,有效降低了手術時間及患者創(chuàng)傷;③并發(fā)癥較少,。改良術式避免了不必要的腦實質暴露,,術后腦脊液引流通暢,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前提下,,有效較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報告中,治療組遠期生存率(82.76%)明顯高于對照組(62.0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在顱內(nèi)感染、術后再出血,、癲癇和切口疝發(fā)生情況上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能有效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并能明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和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相比,,能明顯提高患者遠期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并能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馬俊杰,馬 康,,崔中華,,等.改良標準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32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13):189.
[2] 蘇放文,,李海波.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治療腦疝形成的重型顱腦損傷[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20(13):2047.
[3] 馬駿峰.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31(28):6.
[4] 鄭博文.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的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0,31(16):2399.
[5] 毛桂康.改良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術治療重型顱腦外傷療效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18(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