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女,,46歲,因“全腹痛3月,,加重12h”于2011年4月27日就診,。查體:左上腹有輕微壓痛,可拍及包塊,。
腹部增強CT示:左側(cè)脾胃間隙見一大小約9.6cmx6.9cm包塊,,密度不均,內(nèi)緣緊鄰胃大彎側(cè),,下緣緊鄰胰腺前緣,,后外方見脾血管影,,動脈期病灶內(nèi)見滋養(yǎng)血管影,間質(zhì)源性腫瘤?見圖1,。初步診斷:左上腹包塊,,胃胃腸間質(zhì)瘤(GIST)破裂?于5月5日行胃巨大GIST及胃壁部分切除術。術中見:腹腔內(nèi)有約100ml暗紅色血性液體,,胃脾間隙內(nèi)一直徑約10cm橢圓形包塊,,包塊已破裂,周圍有暗紅色血性液和血凝塊,,與周圍大網(wǎng)膜粘連,,于胃大彎側(cè)后壁近脾下極處有一直徑約1cm的蒂,包塊由胃壁向外生長,。連同包塊基底部胃壁一起完整切除包塊,。手術順利,術后患者恢復好,,于5月12日出院,。術后病理:胃GIST高風險)伴廣泛出血。出院建議口服伊馬替尼治療,,患者因經(jīng)濟原因未能服藥,。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病例2男,,66歲,因“上腹脹痛伴打隔,,乏力1年.加重1月”于2011年5月25日人院,,查體: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胃鏡示:胃體后壁見一巨大不規(guī)則隆起,考慮G工ST(多個潰瘍形成并伴有活動性出血)腹部增強CT示:胃體后壁與胰腺間可見約11.7cmx9.3cm軟組織塊影,,前份與胃體相通;胰腺,,結腸脾曲受壓移位。見圖2,。于6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加左半橫結腸切除腸吻合術,。術中見:左上腹一約15cmx15cmx15cm大小腫物,起源胃體大彎側(cè),,包塊侵犯胰腺,,脾門,與橫結腸左半密不可分,,將腫瘤游離,,切除受累的左半結腸,因胃大彎側(cè)被腫瘤基本完全累及,,故行全胃切除術,。手術順利,術后患者恢復好,,于6月15日出院,。病理檢查:胃GIST,高風險度,,核分裂像大于10/50HPF,,侵及胃壁肌層及結腸肌層。出院建議口服伊馬替尼治療,,患者因經(jīng)濟原因未能服藥,。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病例3男,,59歲,因“上腹部不適半年”于2009年2月20日人院,,胃鏡及病檢證實為胃底GIST,。腹部增強CT示:胃底部胃 壁局限性增厚,向外突出形成腫塊,,最大截面約7.5cmx7.4cm,,呈等低混雜密度腫塊影,考慮外生型胃腫瘤(GIST?),。于3月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胃體底巨大腫塊,約10cmx10cmx6cm,,腫塊與胰體尾,,脾門浸潤固定,與腹后壁浸潤固定不活動,,無法切除,,于3月13日出院。出院后口服伊馬替尼,,400mg/d,,定期復查CT,見病灶逐漸縮小,服藥1年多以后,,復查CT見腫瘤明顯縮小,,邊界清楚;見圖3。于2017年1月6日再次手術探查,,術中見:胃底大彎側(cè)打」及直徑5cmx5cmx4cm腫塊,,侵人脾門,,與脾臟關系密切,后方與腹后壁,、左腎上腺及胰體尾粘連,,尚可分離。腫塊與脾門浸潤,,無法游離,,連同胃大彎側(cè)胃壁及脾臟一并切除。手術順利,,術后患者恢復可,,于2011年1月21日出院。病理檢查:符合胃GIST(高風險度),。出院建議口服伊馬替尼治療,,患者因經(jīng)濟原因術后未再服藥。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病例4男,46歲,,因“嘔血3月,,上腹部脹20d"于2011年8月19日人院,胃鏡示:胃底體交界部新生物,,活檢證實為胃GIST,。腹部增強CT示:左上腹胃脾間隙見一7.4cmx9.3cm軟組織腫塊,不均勻強化,,散在液化壞死,,與周圍臟器分界不清;腹膜后見多個增大淋巴結,肝臟實質(zhì)內(nèi)散在結節(jié)考慮:胃GIST,肝臟轉(zhuǎn)移可能大,。見圖4a,。考慮到患者腫瘤巨大.手術有無法切除的可能,,與患者家屬溝通后,,先行藥物治療以期二期手術.予以伊馬替尼400mg/d口服治療服藥1個月后于9月22日復查CT示:胃大彎側(cè)胃壁見一最大橫截面約4.6cmx3.8cm大小軟組織腫塊,密度不均,,液化壞死腫瘤后緣與胰腺尾部分界尚清:肝臟實質(zhì)內(nèi)散在數(shù)枚結節(jié)樣強化減低灶,,邊界欠清,最大約1.0cm見圖4b,。與前次CT片比較,,腫塊明顯縮小,肝胃韌帶及腹膜后淋巴結較前縮小,,肝臟結節(jié)狀強化減低灶也有縮小變化,??紤]治療有效,囑其繼續(xù)服藥,,目前患者病情平穩(wěn),,因藥物療效很好,仍未決定是否手術治療,。
討論外科手術切除是GIST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也是決定預后的關鍵因素,。對于胃巨大GIST而言,,手術風險大,完整切除難度高;因腫瘤可有多源性動脈供血,,有時呈蔓狀附著于腫瘤表面,,易引起破潰出血,而且腫瘤巨大時,,其假包膜易與周圍組織器官浸潤融合,,間隙不清,強行分離易導致難以處理的大出血[m與胃癌等其他腹腔惡性腫瘤不同,,GIST的生長方式多樣,,有時僅憑CT等影像學檢查難以準確評估其可切除性。
病例1中,,CT提示脾胃間隙見一巨大包塊,,密度不均,與鄰近臟器界限不清,,易使醫(yī)生對腫瘤的可切除性造成誤判;然而,,術中發(fā)現(xiàn)包塊由胃壁大彎側(cè)外生型生長,有一直徑約1cm的蒂與胃壁相連,,與周圍器官界限清楚,,故手術順利切除。
從本例的治療可以看出,,術中發(fā)現(xiàn)與CT結果大相徑庭,,對這類GIST不要輕易放棄手術探查。而在病例2中,,術前CT示:胃體后壁與胰腺間巨大軟組織塊影,,腫塊前份與胃體相通,胰腺,,結腸脾曲受壓移位;手術探查時發(fā)現(xiàn),,腫塊為左上腹胃體大彎來源的GIST,侵犯到胰腺,、脾門,,將腫瘤自胰腺,、脾門完整剝離,左半橫結腸卻被腫瘤完全浸潤,,無法分離,,故只能行全胃切除術加左半橫結腸切除術??梢?,GIST生長方式多樣,在手術時,,具體的術式應根據(jù)術中具體情況選擇,。
自2001年甲磺酸伊馬替尼被用于治療GIST以來,其治療方式由單純手術,,進展到手術結合藥物治療2氣2003年NCCN及ESMO的指南均認可了術前使用伊馬替尼治療的有效性,。病例3中,患者經(jīng)剖腹探查證實腫瘤不可切除,,術后給予伊馬替尼400mg/d治療,,在治療中,定期復查CT,,見瘤體逐漸縮小,,最終成功地對腫瘤進行了二期根治性切除。同樣在病例4中,,CT檢查示,,瘤體巨大,完整切除可能性小,,故給予伊馬替尼術前治療;服藥后復查CT見腫塊明顯縮小,,與周圍臟器分界清楚,所以建議患者繼續(xù)服藥,,待腫瘤不再縮小,,達最大效果時施行手術。目前對于術前治療時間,,尚未獲得統(tǒng)一,,一般認為給予伊馬替尼術前治療6-I2個月左右,腫瘤達最大反應時,,施行手術,,過度延長術前治療時間可能會導致繼發(fā)性耐藥,腫瘤再次進展,。對于術前治療期間,,腫瘤進展的患者,應及時手術干預,無法切除者,,可以進行基因檢測,,明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指導術后合理用藥,。從這兩例GIST的治療上可以看出,,雖然部分巨大GIST患者在初診時腫瘤切除幾率不大,但仍可嘗試使用伊馬替尼治療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二期手術切除,。
本文所報道的這4例病案,涉及了胃巨大GIST的幾種不同的治療思路,,可行的治療方法包括:(1)手術加術后藥物治療;(2)術前藥物治療加手術;(3)對于初次手術無法切除的患者,,可服用伊馬替尼治療,待腫瘤縮小后行二期手術切除,。在上述病案中,伊馬替尼所表現(xiàn)的高度有效性,,使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明顯改善,。盡管如此,伊馬替尼的出現(xiàn)為這類患者的治療帶來一種新的思路,,但同時它也存在著有效性,、耐藥性及手術時機選擇等諸多問題,進一步針對伊馬替尼在GIST治療的臨床研究仍有待進行,。
參考文獻
萬進,王志度,姚遠. 疑難病例析評第68例腹脹—腹部腫塊—巨大惡性胃腸間質(zhì)瘤[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210-211.
Verweij J,Casali PG,Zalcberg J.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with high-dose imatinib:randomised trial[J].The Lancet,2004.1127-1134.
Emory TS,Sobin LH,Lukes L.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muscle(stromal) tumors:dependence on anatomic site[J].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1999.82-87.
Greenson JK.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other mesenchymal lesions of the gut[J].Modern Pathology,2003.36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