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普遍認為,,骨質疏松癥是邁入老年過程中必然和正常的一種退變老化現象,,既不致命又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
事實上,骨質疏松癥情況遠比我們所想的要嚴重,,它被醫(yī)學界稱為“寂靜殺手”,,由于骨質疏松癥沒有示警信號,在臨床上容易被忽視,,因此通常其首發(fā)征象就是骨折,。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全球每3秒鐘就會發(fā)生一起骨質疏松性骨折,。5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女性發(fā)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比例更是高達1/3。
WHO研究數據顯示:骨折發(fā)生后將引發(fā)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椎體骨折的絕經后女性死亡率為未骨折患者的9倍,。
根據WHO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半數以上婦女髖部骨折將發(fā)生在亞洲,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已成為全球所關注的有關公眾健康的重要問題,。
骨折后如不尋求積極治療,,再發(fā)骨折風險將顯著增加,,即骨折后的“瀑布效應”——首次骨折后,二次骨折的風險增至三倍,,第三次骨折增加五倍,。
雖然骨密度看上去差不多,但骨折后骨的微結構損傷嚴重,,強度大大下降,,這就是很多老年人多番骨折的原因。
預防骨質疏松得從青少年做起,,20歲開始預防都晚了
我們的骨骼一直處于骨形成與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中,。從出生開始,骨形成要大于骨吸收,,骨骼一天天變得結實和強壯起來,,在20歲以前骨骼沉積速度最快,達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約到30歲達到骨量的最高點(峰值骨量),,至此骨量積累停止。
年輕時的峰值骨量較低常常導致年老時發(fā)生骨質疏松,。如果把骨骼代謝比做銀行存儲的話,,骨形成就好比存錢,骨吸收就好比花錢,。30歲前,,或者說20歲前誰的銀行儲備越多,以后發(fā)生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就越小,。
因此,,防骨質疏松要從青少年做起,通過飲食結構均衡,,加強骨骼方面的營養(yǎng)及加強鍛煉才能達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質量,,使中老年后骨量丟失導致骨質疏松的時間推遲。
妊娠一次骨量流失10%,,30歲孕媽就得補鈣了
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約10%;生的孩子越多,越容易骨質疏松,。胎兒在母親體內孕育的時候,,會吸收母體的營養(yǎng),包括鈣離子等元素,,形成胎兒自身的骨骼發(fā)育,。過去很多媽媽不知道這一點,而且一生中懷孕多次,生育好幾個孩子,,營養(yǎng)跟不上,,結果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約10%,,生的孩子越多,,再不注意營養(yǎng)和鈣的補充,,骨量流失就會很嚴重,,媽媽們就會過早患有骨質疏松。
有的女性在哺乳后出現牙齒松動,、腰背酸痛,、足跟痛等“月子病”,哺乳期缺鈣也是原因之一,。在哺乳期間,,母親每天都會把定量的鈣通過乳汁喂養(yǎng)給寶寶,滿足其營養(yǎng)需要,。如果此時母親鈣攝入量不足,,就會動用自己骨骼中貯存的鈣,維持母乳中鈣的濃度,,進而導致媽媽缺鈣,,增加患上骨質疏松癥的風險。
妊娠,、哺乳期的媽媽最好能每天飲用牛奶500毫升,,多食蛋黃、魚,、肉,、豆類、菜花,、紫菜等食物,,加強促進鈣的吸收。必要時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鈣制劑,。此外,,在補鈣期間要多曬太陽,戶外適當運動,,做產后保健操,,促進周身骨骼骨密度恢復,增加骨硬度,。
35歲以前的女性,,40歲前的男性,骨量一定要達到高值,,越高越好,。女性一旦進入更年期,,就踏上骨質疏松的路了。
50~60歲骨量丟失最快,,女性絕經期骨量丟失20%~30%
正常情況下,,骨質疏松有兩種,絕經后骨質疏松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絕經后骨質疏松一般在女性50歲左右絕經后出現,,老年性骨質疏松則是女性62歲以后,男性72歲以后出現,。
日本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女性40~50歲時,絕經前每年骨量只丟失0.3%~0.5%,,十年丟失3%~5%,,到50~60歲,絕經這十年,,就會丟失20%~30%,。進入老年以后每年的骨量丟失就減少了,一年丟失約1%左右,,累積下來,,到80歲時骨量就丟失一半。
由于雌激素對女性骨骼起到很重要的保護作用,,因此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明顯下降,,骨量丟失速度明顯加快。
60后防骨松先防摔倒,,骨折是骨質疏松最嚴重后果
已經骨質疏松的人預防骨質疏松骨折的方法,,第一就是防摔倒,然后才是維持骨量,,強化骨強度,。老人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骨和髖骨骨折,。一旦骨折,,臥床休養(yǎng)一個月骨量就會流失10%,同時開始出現肌肉萎縮,,運動能力下降,,這對于骨量原本就存余不多的老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有一項調查,,老年人摔倒的場所約1/2是在家中;在家中摔倒的人,1/2是在自己的房間內。有些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有時打個噴嚏或端一大盆水都能骨折,,就更要注意。在打噴嚏或咳嗽時,,或乘坐顛簸的車輛時,,應該用手扶住腰背,這樣可以減輕脊柱和椎間盤的突然受力,,預防骨折,。
80歲還是硬骨頭:對抗骨質疏松的三大療法“運動+飲食+藥物”
運動、飲食和藥物,,是對抗骨質疏松的三大療法,。目前在中國獲批上市的抗骨松藥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藥物和促骨形成藥物,,抗骨吸收治療如同“節(jié)流”,,阻止骨量進一步流失;而促進新骨形成治療如同“開源”,也就是幫助患者“長新骨”,。針對多次骨折以及骨量很低的老年患者,,“節(jié)流”治療不能完全滿足患者需求,通過藥物治療重建新骨,,可減少中重度骨折的患病概率,。
預防骨折發(fā)生或再發(fā)骨折除用藥物治療改善骨質量以外,減少跌倒的幾率也能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fā)生率,,居住環(huán)境的改善,,適當的保護性措施與必要體力活動及戶外鍛煉都是十分有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