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膿桿菌是一種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機會性致病菌,。由于它對多種抗生素具備耐受性,,且可輕易粘附在各種醫(yī)療器械及傷口表面,,因此在醫(yī)院內(nèi)發(fā)生的致死急性感染約90%以上都來自綠膿桿菌的感染。此外,,綠膿桿菌可在囊腫纖維化病人肺部形成多細菌的聚集體即生物被膜,,造成無法治療的慢性感染導致患者肺衰竭死亡??梢哉f,,綠膿桿菌是免疫缺失患者,,如重度燒傷患者、艾滋病患者,,以及囊腫纖維化患者的頭號殺手。
目前國際上關于綠膿桿菌抗菌表面的研究很多,,但一般關注于表面的物理化學修飾以減少細菌表面粘附達到抗菌效果,對其如何粘附到像皮膚這類軟表面以及在這種軟表面上傳播的機制還不清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zhì)科學國家實驗室金帆教授課題組長期專注于綠膿桿菌在表面運動、適應,、發(fā)展的機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近日他們在該領域又取得新的重要突破:發(fā)現(xiàn)在軟表面爬行的綠膿桿菌可利用其菌毛的伸展和收縮實現(xiàn)高速彈射運動,,使表面的有效粘度極大的降低,從而減小細菌爬行時的阻力,。這種獨特的適應機制可以極大地幫助細菌在軟表面上的擴張,,大大增加了細菌在各種軟組織表面如燒傷表面上形成細菌聚集體的可能性,,從而造成無法治愈的感染,。
專家稱,該發(fā)現(xiàn)對于理解綠膿桿菌對器官組織(通常為軟表面)造成感染的初始機制具有重大意義,。該成果近期發(fā)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