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arrett 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定義
早在 1906 年,,Tileston 曾描述過一種“食管性消化潰瘍”,但未提到內(nèi)有柱狀上皮。1937 年,, Lyell 注意到了食管鱗狀上皮內(nèi)混有柱狀上皮的現(xiàn)象,。
3 年后 Allison 等指出該現(xiàn)象系食管末端的柱狀上皮化生,并沿用該名至今,。目前認為 BE 廣義指食管遠端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替代的現(xiàn)象,。
二、BE 的發(fā)病機制
BE 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20 世紀 50 年代初,,認為 BE 是由于胎兒早期食管鱗狀上皮替代柱狀上皮的過程中斷所致的一種先天性改變。但是隨后大量的解剖標本顯示新生兒的異位性胃黏膜島樣改變與成人 BE 的改變是不一樣的,,BE 很可能是一種后天獲得性改變,。
1959 年,,Moersch 首先報道了 BE 與酸反流關系密切,。隨后 20 年間,大量研究認為胃食管反流?。╣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導致食管遠端柱狀上皮產(chǎn)生的唯一病因,。但是之后不少流行病學資料發(fā)現(xiàn)近 40% 的 BE 患者并無 GERD 癥狀。近些年認為 GERD 不是 BE 的唯一病因,,混合性反流或與 BE 關系更密切,。
2014 年英國最新的指南認為 BE 的危險因素包括反流、男性,、白色人種和老齡,,同時由于世界肥胖人群的急劇增加,指南強調(diào)了腹型肥胖這一危險因素,,這可能與 BE 患者體內(nèi)脂聯(lián)素水平的下降有關,。
三、BE 和相關腺癌的流行病學
在外界因素刺激下,,食管黏膜發(fā)生柱狀上皮化生 - 異型增生 - 食管腺癌的病理過程已達共識,。因此,BE 相關腺癌的發(fā)生率較 BE 本身更受人們關注,。1952,,年 Maoson 等首次描述了 BE 和食管腺癌的關系,BE 患者發(fā)生食管腺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 30-120 倍,。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世界范圍內(nèi)食管癌均以鱗狀細胞癌為主,腺癌較為少見,。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北美洲和歐洲的食管和食管一胃底連接處(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腺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甚至食管腺癌的比例超過鱗狀細胞癌,。但亞洲地區(qū)的情況則不同,,食管腺癌的發(fā)病率并未上升。在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2000 年至 2010 年食管腺癌的發(fā)病率甚至出現(xiàn)下降的趨勢,。
1999 年至 2008 年間,我國西北地區(qū)食管腺癌的發(fā)病構成比一直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傮w而言,西方國家的食管腺癌發(fā)病率自 20 世紀 80 年代起開始增加,,到近 5 年間其增速有下降的趨勢,,而亞洲國家的食管腺癌發(fā)病率基本保持在較低水平。
四,、BE 診斷方法及標準
20 世紀 50 年代初認為 BE 患者大部分都伴有食管狹窄,、潰瘍或裂孔疝。X 線圖像的“三節(jié)段現(xiàn)象”是診斷 BE 的重要依據(jù),。三節(jié)段包括:狹窄近側端的鱗狀上皮段,,管狀狹窄被覆的柱狀上皮段,以及狹窄遠端疝入的胃囊段,。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普通白光內(nèi)鏡下診斷逐漸替代了 X 線診斷技術,隨后人們在此基礎上輔以染色,,即染色內(nèi)鏡,。如亞甲藍可使腸化生上皮呈現(xiàn)藍色,盧氏碘可使鱗狀上皮呈褐色,,而 BE 上皮不著色,。1994 年高分辨率/放大內(nèi)鏡開始被應用于 BE 研究,可以減少遺漏可疑病灶的機會,。以后陸續(xù)出現(xiàn)的窄帶成像技術,、共聚焦內(nèi)鏡技術、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技術等均有助于診斷,。
四象限活組織檢查法加病理組織學檢查一直是診斷 BE 的金標準,,但是關于確診的標準,例如 BE 的長度和有無腸上皮化生,,各國標準均有差異,,目前尚未統(tǒng)一。20 世紀 80 年代初,,Shinner 等提出內(nèi)鏡下正常的食管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替代,,且受累長度≥3 cm 即可診斷為 BE,,這個標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被各國醫(yī)師廣泛采用。
1998 年,,美國胃腸病學會(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認為只要活組織檢查發(fā)現(xiàn)腸上皮化生柱狀黏膜存在,不論長度,,均可診斷為 BE,。而 2005 年英國指南認為受累長度≥3 cm 才可診斷為 BE。2013 年英國關于 BE 的最新診斷標準:內(nèi)鏡下食管遠端 Z 線的任何部分上移,,且高于 GEJ≥1 cm. 活組織檢查證實為柱狀上皮,。目前除美國外,英國和中國診斷 BE 均無需腸上皮化生現(xiàn)象存在,。
五,、BE 的隨訪標準
最初認為 BE 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病變,不需隨訪,。自從發(fā)現(xiàn) BE 系一種癌前病變后,,20 世紀 80、90 年代間開始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隨訪,,鑒于當時并不清楚 BE 的癌變率,,因此隨訪間隔很短,,如高度異型增生者進行活組織檢查的時間間隔為 3-6 個月,,低度異型增生伴腸上皮化生的 BE 患者為 6-12 個月,單純 BE 患者為 1-2 年,。由于頻繁的活組織檢查間隔并未給 BE 患者帶來合理的經(jīng)濟一效益比,,因此 BE 的隨訪標準也在不斷更新。
至 2014 年,,美國胃腸病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美國胃腸內(nèi)鏡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ASGE)和 AGA 提出最新的標準,,建議高度異型增生者每 3 個月進行 1 次活組織檢查或考慮行內(nèi)鏡治療,低度異型增生者建議其進行活組織檢查的時間間隔為 6-12 個月,,而不伴異型增生的 BE 患者為 3-5 年,。
英國胃腸病學會(Brit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BSG)對不伴異型增生的 BE 患者檢測劃分更細,,短節(jié)段(≤3 cm)可 3-5 年進行 1 次活組織檢查,,長節(jié)段(>3 cm)可 2-3 年進行 1 次活組織檢查。
六,、BE 的治療
部分 BE 患者表現(xiàn)為胃食管反流的癥狀,,早期主要是對癥治療,。癥狀較輕的患者,建議采用抑酸藥物甲氰咪呱加戒煙治療,;藥物治療無效者,,建議行 Nissen 胃底折疊術等外科治療。自 1979 年后,,PPI 逐漸成為治療的首選,,其他如促動力藥物、抗酸藥物,、黏膜保護劑和大蒜素等中成藥物同時作為輔助治療藥物,。有報道環(huán)氧合酶 2 抑制劑和 PPI 可用于 BE 的預防,但其確切療效尚無定論,。
20 世紀 90 年代前,,食管切除術等外科治療雖然有著較大的創(chuàng)傷,但是對于藥物治療無效的 BE 患者來說一度是首選,,直到 2008 年 AGA 仍然將食管切除術作為高度異型增生的標準治療方案,。
20 世紀 90 年代末 BE 的治療開始進入內(nèi)鏡時代。內(nèi)鏡技術發(fā)展到目前包括熱能技術:射頻消融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氬離子凝固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熱探頭和激光等,;非熱能技術: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內(nèi)鏡下黏膜剝離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光動力療法和冷凍療法等,。
1973 年 Deyhle 首次報道了 EMR,,10 年后多田正弘等將該術引入胃腸道疾病的活組織檢查中,直到 Parsad 等將該技術開始應用于治療方面,,從此消化道內(nèi)鏡開始了由診斷功能向微創(chuàng)治療功能的重大轉(zhuǎn)變,。在 EMR 的基礎上衍生出了 ESD,其更適合大面積的病灶(>2 cm)剝離,,可降低術后病灶的殘留率和復發(fā)率,。
目前我國及日本已推廣該術多年,但歐美等國尚未批準使用 ESD,。自 1993 年開始運用 APC 治療 BE,。該技術具有不接觸創(chuàng)面、不易穿孔等優(yōu)點,,短期治愈率可達 80% 或以上,。2006 年以后出現(xiàn) RFA 現(xiàn)被用于治療肉眼可見的伴有高度異型增生的 BE 患者,。由于內(nèi)鏡治療的微創(chuàng)、安全和高效等優(yōu)點,,現(xiàn)已替代手術切除成為治療伴有高度異型增生和癌變 BE 的主力軍,。
短短不到百年時間,人類在對 BE 的研治方面已取得了極大的進展,,但目前仍有不少爭議和盲點,,如賁門腸上皮化生和 BE 腸上皮化還無法區(qū)別,賁門的腸上皮化生和賁門腺癌間的關系,,這些都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了挑戰(zhàn),。作為一種惡性腫瘤的癌前病變,BE 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