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和全世界的“基因寶庫”,,云南擁有占全國60%以上的生物物種,但目前云南的生物多樣性正以非正常的速度遭到損失,,25%的物種可能在本世紀滅絕,,云南有17000種植物,其中5%~10%的植物已經找不到下落。
近日,,在云南省召開的“十五”國土綠化情況通報會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舉辦的東亞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會議上,,中外專家就生物生態(tài)問題發(fā)出警告:雖然云南省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9.01%,,大部分地區(qū)生態(tài)狀況明顯改善,,但同時也發(fā)現多種物種缺失,、外來物種入侵等嚴峻問題,。專家建議采取及時有效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
云南省“十五”期間新增森林面積4027.5萬畝,為計劃的172%,;森林覆蓋率(含灌木林地)由44.29%提高到49.01%,;活立木蓄積量達15.48億立方米,名列全國第三位,,約占全國的1/8,,大部分地區(qū)生態(tài)狀況明顯改善,成為全國生態(tài)狀況明顯改善的省份之一,。但是,,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的同時,新的生物資源問題也出現了,,比如生物資源家底并不清楚,,1/4的物種瀕臨滅絕,31種外來物種入侵昆明,,社會經濟發(fā)展與生物多樣性資源形勢嚴峻,,前景喜憂參半、不容樂觀,。
據介紹,,中國豐富的生物資源中,大約有八成尚未記錄,,其中一半的資源在本世紀就可能滅絕,。美國密蘇里植物園主任、中科院外籍院士彼·得瑞溫博士以維管束植物(即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為例指出,,全世界1/10的資源分布在中國,,大約3.1萬種,,但是有3000多種尚未發(fā)現。人口劇增是導致生物滅絕的重要原因,,他建議,,中國應盡快完善生物資源檔案,尤其是瀕危物種群應建立資源信息庫和國家級別的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來協(xié)調各方面行動,。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李德銖認為,一旦某種物種滅絕,,它所攜帶的基因等信息就都消失了,,這對連呼吸都要靠植物的人類來說是極大的威脅,要對其進行保護重要的是生態(tài)補償,。云南是長江,、珠江等大江的源頭,云南及其他西部省份為保護源頭生物多樣性付出很多代價,,因此從中獲利的東部地區(qū)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應給予補償,,同時西部地區(qū)的政府也應指定具體的補償措施。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在全社會動員起來,,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認知和積極參與。在一些物種瀕危的情況下,,另一些外來物種卻在悄悄侵入,嚴重危害人類的環(huán)境和生活,。據昆明市環(huán)保局對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的最新情況表明,,目前,全市范圍內共計發(fā)現外來入侵植物27科63種,,新發(fā)現外來入侵物種有15種,。已有31種外來入侵物種在昆明成為廣布種,它們是土荊芥,、空心蓮子草,、紫茉莉等;新發(fā)現的有15種,,它們是薊罌栗,、臭薺、西亞大蒜薺菜,、刺花蓮子草,、賽葵等。紫莖澤蘭和俗稱水葫蘆的鳳眼蓮是最常見,、危害最嚴重的外來物種,,目前紫莖澤蘭掠地面積達到了昆明市土地總面積的12.9%,水葫蘆污染滇池面積達6平方公里。新入侵的外來物種侵占了許多禾科植物和灌木的生長地,,對當地的經濟造成很大破壞,。據估計,我國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農林經濟損失平均每年達574億元,。專家指出,,隨著這些物種的繁殖面積的加速和生長特性,對水源地,、旅游景區(qū)等“敏感地帶”的危害將有所加劇,,云南的情況對全國乃至全球的生物生態(tài)保護具有典型意義,中外專家們建議:被入侵城市應通過市場流通等渠道設置防線,,同時建立預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