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冬進補,,來春打虎”,還有一句話來自于《黃帝內經(jīng)》:“冬不藏精,,春必溫病”,,一正一反,都在說秋冬進補的重要性。隨著傳統(tǒng)養(yǎng)生習慣的回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秋冬進補的行列,。但是秋冬究竟該進補些什么呢?
小編就網(wǎng)友在微博上曬出的秋冬進補選擇,,進行了專題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秋冬網(wǎng)友的進補首選中,膏方排名第一,。
本次調研截取從9月23日(秋分)至10月31日的新浪微博數(shù)據(jù),,以“滋補、進補”為核心關鍵詞,,篩選出1057條相關“個人”微博內容,。通過進一步的人工篩選及分析發(fā)現(xiàn):在談到滋補、進補必要性時,,59 %的人認為日常飲食已經(jīng)無法滿足人體的全部需求,,需要通過滋補品改善身體狀況;而對于秋冬進補的選擇,,在提及率較高的27項滋補品或食品中,,膏方排名第一,占比9%,。
膏方何以超越蟲草,、人參等等,成為秋冬進補最熱門的選擇,。這是為什么呢,?
主要因為膏方的功效多
1、平衡陰陽:
中醫(yī)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也就是說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均為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陰陽失調,,從而形成陰陽的偏衰或偏勝的病理狀態(tài)。利用藥物的偏勝之性,,補其偏衰,,抑其偏盛,糾正人體陰陽的不平衡,,是制訂膏方上服藥的主要原則,。如對于陰虛所致的虛熱證,,方中用滋陰藥補陰;對于陽虛引起的虛寒證,,則以溫陽藥以補陽,。陰陽兩虛者,就當陰陽兩補,。而對于陽邪過盛所致的實熱證,,用寒涼藥物清熱;對于陰盛所致的寒實證,,則用溫熱藥祛寒,。
2、調和氣血:
中醫(yī)中氣血是陰陽的主要物質基礎,,又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度酥姓?,血與氣耳,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若“氣血不和”則“百病乃變化而生”,表明氣血不和是導致陰陽失調重要原因,。通過膏方來調理氣血,,使周身氣血流通,生化有源,,達到氣血充沛,,精力旺盛,健康長壽的目的,。
3,、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梢娬龤馓摀p是人體發(fā)病,、衰老的重要因素。膏方能補氣養(yǎng)血,,提高機體免疫力,,扶植體內“正氣”,改善內環(huán)境,,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但膏方并非單純補劑,還包含救偏卻病之義。膏方的“補”應理解為“刪有余,、補不足”,,寓“固本清源”為一體。膏方作為一種劑型,,與其他劑型一樣,,遵循辨證論治法度,兼顧祛邪治病,。>>>中醫(yī)膏方好處多
4,、培補五臟: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當某一臟腑發(fā)生病變時,會影響別的臟腑功能,,甚至同時發(fā)生病變,。膏方屬于大方、復方,,不僅能調補某一臟腑,,還能綜合性調理臟腑,使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系逐步趨向平衡、協(xié)調,,最終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秋冬該如何進補?藥補與食補雙管齊下
中醫(yī)認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謂“進食滋補不離血肉有情之品”,大意是說:形體虛弱者用補氣的方法調理,,精髓虧虛者用厚味的滋補品,,并必須結合營養(yǎng)食品一起服用。
滋補藥品中如何區(qū)別使用,?
平常應用的補氣健脾藥有人參,、北蓍、黨參,、淮山,、慈實,,蓮子,云苓等,。其中人參大補元氣,,可單味清燉,名曰獨參湯,。補血旺血的有鹿茸,、鹿胎膠、阿膠,、雞血藤膠,、當歸、杞子,、首烏,,黨參、烏豆,、桑寄生等,,藥性有偏溫燥或較平和的,可甄別而用,。生津潤燥,養(yǎng)陰的有西洋參花旗參,,沙參,,玉竹,百合,,雪耳,,海底椰等。溫陽補腎的有巴戟天,、杜仲,、熟附子、冬蟲草,、核桃肉,、金櫻子、山萸肉等,。
營養(yǎng)食品又如何選用呢,?
一般地講,各種食品的性味功效都有它們自己的用途,,藥典上對許多食品的性味功效都有詳盡的記述,,這是經(jīng)驗的結晶,例如穿山甲有滋陰解毒,,益血生新之效,,近年來腫瘤患者多用作調補食品,。但亦有一些規(guī)律,譬如空中的飛禽,,多有驅風化痰,,止頭痛的功效,如鷓鴣,、蜆鴨,、孔雀、白鴿,、白鶴等,;陸上的走獸多有益精補血之用,如果子貍,、雪貍,、羊肉、狗肉,、牛肉,、鹿肉等;水族動物多有滋陰養(yǎng)血之效,,如水魚,、水鱉、生魚,、海狗魚,、山斑魚、鱔魚,、鮑魚,、響螺等。此外,,還有以形補形之說,,就是以相類似的食品補益同類或相類的器官,如豬腦,、牛腦,、猴子腦補腦,合桃肉亦補腦,;鹿腳筋,、豬腳筋、牛腳筋可強筋骨,、健四肢,;豬腰、雞腰子可補腎壯陽,;花生,、鮑魚,、響螺亦可補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