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陳青 通訊員張鵬)改變以往單純支架引流為在應用水囊擴張加一次性多根塑料支架植入的方法,,這一“分期循進,引漏擴窄,,充分擴張,,有效支撐”的創(chuàng)新處理模式,使各類良性膽管狹窄患者的狹窄消除率達87.2%,,復發(fā)率降至12.8%,,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國外平均水平。日前在滬召開的第五屆東方膽胰內鏡論壇上,,二軍大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內鏡科教授胡冰的報告受到國內外同行的矚目,。
良性膽管狹窄是指非腫瘤原因所致的大膽管腔的狹小,膽汁排泄受阻,,引起梗阻性黃疸或膽道感染,,膽管狹窄長期存在將導致大量膽石生成,、膽汁性肝硬化等嚴重后果,。臨床上,良性膽管狹窄常常繼發(fā)于手術損傷,、肝移植術,、外傷、慢性炎癥等,。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是開腹手術治療,,通常需切除狹窄段、膽道整形及施行膽腸短路吻合,,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難度較高,,術后并發(fā)癥約25%,,且術后狹窄復發(fā)率達10%-40%,。
近年來,內鏡微創(chuàng)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良性膽管狹窄的治療,,不僅能減輕黃疸和控制膽道感染,,還能有效消除或改善膽管狹窄,免除手術的創(chuàng)傷與風險,,獲得滿意的長期療效,。統(tǒng)計顯示:從2004年至2010年間已治療各類良性狹窄133例,每例平均接受了1.5次內鏡治療,,均次放置了2.8根支架,,平均支撐13.4個月,拔除支架后平均隨訪42.1個月,,最終狹窄消除率達87.2%,,復發(fā)率12.8%。與國外文獻同類報道相比,,本組病例平均內鏡干預次數(shù)最少,,狹窄消除率及復發(fā)率優(yōu)于國外平均水平。
胡冰表示,,采用可回收的自膨式金屬支架治療良性狹窄,,是近年來國際上新興的方法,具有治療周期短,、干預次數(shù)少,、狹窄擴張充分等優(yōu)點,但目前尚缺乏用于良性狹窄的專用支架,。該院內鏡科與國內有關單位合作,,自主研發(fā)出國際上首個適合良性狹窄專用的可撤除自膨式金屬支架,已應用于臨床患者42例,,成功取出支架的取出率100%,,平均治療周期8.1個月,總體狹窄消除率94.1%,,都高于國外報道水平,。這種新型支架具有原創(chuàng)性,治療操作簡便,、徑向支撐力好,、取出容易、治療周期短,、同時保留了奧迪氏括約肌屏障功能等優(yōu)點,,適合于各種肝外膽管良性狹窄的治療。
此外,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在國際上率先將雙極射頻消融技術引入良性膽管狹窄的治療,通過破壞或軟化膽管局部的纖維疤痕組織,,提高內鏡擴張及支架支撐的療效,,為難治性病例開拓了新的治療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