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代謝紊亂,,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肥胖者占有一定比例,。筆者將二甲雙胍應用于臨床治療中,通過觀察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及體重變化,,探討其在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肥胖型糖尿病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齡45~72歲,,所有患者體質(zhì)指數(shù)(BMI)均大于28kg/m2,,F(xiàn)BG均大于7.0mmol/L,2hPG均大于等于11.0mmol/L,,未見其他嚴重疾病,,此次治療前未使用脂肪代謝類藥物,所有患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73例患者按照隨機分層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9例,男22例,WHR大于0.90,,女17例,,WHR大于0.85,平均年齡(55.7±2.5)歲,,BMI平均值為(33.1±1.2)kg/m2,,平均病程(3.8±1.4)年。對照組34例,,男20例,,WHR大于0.90,女14例,,WHR大于0.85,,平均年齡(52.4±2.8)歲,BMI平均值為(32.3±1.5)kg/m2,,平均病程(3.1±1.5)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健康教育,,學習飲食控制及適量運動,根據(jù)具體病情制訂合理的飲食量和運動量,。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口服吡格列酮片,,口服每次2mg,2次/d,。觀察組給予吡格列酮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吡格列酮用藥量及用藥方法與對照組相同,二甲雙胍口服每次500mg,,3次/d,。兩組均接受3個療程以上治療,4周為1個療程[1],。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變化,、WHR、體重及BMI值變化,。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后FBG,、2hPG及HbA1C水平變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血糖指標FBG和2hPG,,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HbA1C水平,。隨訪6個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體重變化,、BMI值、WHR值變化,對兩種用藥方案的優(yōu)劣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FBG、2hPG及HbA1C水平均顯著對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FBG,、2hPG及HbA1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體重,、WHR及BMI比較:觀察組治療前后體重差值、WHR及BMI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肥胖是糖尿病致病最具獨立性的高危因素,肥胖者體內(nèi)脂肪代謝與合成紊亂,,造成血清中游離脂肪酸濃度過高,,當游離脂肪酸濃度到達一定高度后,其能抑制胰島細胞功能,,同時能減弱胰島受體的敏感性,,因此肥胖與糖尿病互為關(guān)聯(lián),導致疾病呈階梯式惡化[2],。筆者將二甲雙胍應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臨床試驗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糖水平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體重,、WHR及BMI均顯著降低,由此說明,,二甲雙胍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時,,還能改善脂肪的代謝與合成,對于治療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有重要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魏愛風,諾和銳.二甲雙胍及吡格列酮聯(lián)用治療超重及肥胖T2DM的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1,,51(43):46.
[2] 溫春成.羅格列酮鈉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0):1879.
[收稿日期:2014-03-03 編校:潘宏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共收治肥胖型糖尿病患者73例,,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齡45~72歲,,所有患者體質(zhì)指數(shù)(BMI)均大于28kg/m2,,F(xiàn)BG均大于7.0mmol/L,2hPG均大于等于11.0mmol/L,,未見其他嚴重疾病,,此次治療前未使用脂肪代謝類藥物,所有患者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73例患者按照隨機分層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9例,男22例,WHR大于0.90,,女17例,,WHR大于0.85,平均年齡(55.7±2.5)歲,,BMI平均值為(33.1±1.2)kg/m2,,平均病程(3.8±1.4)年。對照組34例,,男20例,,WHR大于0.90,女14例,,WHR大于0.85,,平均年齡(52.4±2.8)歲,BMI平均值為(32.3±1.5)kg/m2,,平均病程(3.1±1.5)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健康教育,,學習飲食控制及適量運動,根據(jù)具體病情制訂合理的飲食量和運動量,。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口服吡格列酮片,,口服每次2mg,2次/d,。觀察組給予吡格列酮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吡格列酮用藥量及用藥方法與對照組相同,二甲雙胍口服每次500mg,,3次/d,。兩組均接受3個療程以上治療,4周為1個療程[1],。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血糖水平變化,、WHR、體重及BMI值變化,。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后FBG,、2hPG及HbA1C水平變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血糖指標FBG和2hPG,,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HbA1C水平,。隨訪6個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體重變化,、BMI值、WHR值變化,對兩種用藥方案的優(yōu)劣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FBG、2hPG及HbA1C水平均顯著對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FBG,、2hPG及HbA1C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體重,、WHR及BMI比較:觀察組治療前后體重差值、WHR及BMI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肥胖是糖尿病致病最具獨立性的高危因素,肥胖者體內(nèi)脂肪代謝與合成紊亂,,造成血清中游離脂肪酸濃度過高,,當游離脂肪酸濃度到達一定高度后,其能抑制胰島細胞功能,,同時能減弱胰島受體的敏感性,,因此肥胖與糖尿病互為關(guān)聯(lián),導致疾病呈階梯式惡化[2],。筆者將二甲雙胍應用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臨床試驗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糖水平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體重,、WHR及BMI均顯著降低,由此說明,,二甲雙胍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時,,還能改善脂肪的代謝與合成,對于治療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有重要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魏愛風,諾和銳.二甲雙胍及吡格列酮聯(lián)用治療超重及肥胖T2DM的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1,,51(43):46.
[2] 溫春成.羅格列酮鈉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10):1879.
[收稿日期:2014-03-03 編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