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準確性與精確性的問題
所謂的準確性就是指結果要準確,,與實際值相差不大,,所謂的精確性就是指結果重復性要好,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煜撸噲D以精確性替代準確性的概念,,比如,,遇見一個異常結果,很多同行喜歡重新檢測一次,,觀測其重復性是否良好,,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至少是不全面的,,重復性好,只能說明精確性好,,而不能說明準確性好,,如果檢測方法,檢測儀器存在系統(tǒng)誤差,,所有的結果比實際值都高,,重復一次仍然會得出較高的結果。有些同行喜歡在檢驗結果上寫出:本結果已經重復檢測,,實際上并不能說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相反地,只能使臨床更瞧不起檢驗,,除了歸重新做一遍,,也沒有什么辦法了。要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就應該重視全面質量控制,,分析前標本采集的時機,方式,,保存,,運送的過程,儀器的保養(yǎng),檢測干擾因素的控制,,操作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等。儀器的精確性本身就是儀器的性能,,與檢測的標本無關,,更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關。
2,、敏感性與特異性的問題
任何一個診斷指標,,都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征,即敏感性和特異性,,所謂敏感性,,就是指其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不漏診的機會有多大(小),,所謂特異性就是指該指標在診斷某疾病時,,不誤診的機會有多大(小),,單獨一個指標,,如果提高其診斷的敏感性,必然降低其診斷的特異性,,換句話說,,減少漏診必然增加誤診,反之亦然,。比如,,我們以AFP診斷肝癌,如果我們規(guī)定,,AFP大于1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漏診的幾率就很小,,很明顯,,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大于10,漏診的幾率雖然小了,,誤診的幾率卻大了,,顯然,AFP大于10的病人里面,,很多人都不是肝癌,,如果我們規(guī)定AFP大于200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自然是不會或者很少誤診,,因為沒有其他疾病的AFP會這么高,,但是我們會漏診,,因為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小于2000。因此我們需要綜合衡量一個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ROC曲線,,通過曲線下面積確定指標的診斷效力,確定最佳的診斷值,,即同時平衡好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理想的指標應該具有100%的診斷特異性和敏感性,,但是這樣的指標是不存在的,,單獨使用某指標去診斷疾病,必然有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也就是,,必然出現漏診和誤診。
3,、 異常結果與正常結果的問題
很多同行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視異常的結果,對于異常的結果,,都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予以證實,,當然,這是必要的,,因為假陽性的結果會導致誤診,,給患者帶來痛苦。但是我們卻忽視了陰性結果,,對陰性結果不重視,,其實從另一個方面去想:假陰性的結果將導致漏診,而漏診和誤診,,給患者造成的傷害都是一樣的,,因此,我認為,,對于陰性標本,,特別是與病人臨床表現,臨床診斷不符合的結果,,或者用病人的病理生理過程不能解釋的結果,,以及影響病人診斷和治療的陰性結果(正常結果),我們都應該引起重視,。當然這需要我們緊密聯(lián)系臨床,,這就是我后面要講的了。
4,、參考范圍與診斷值的問題
任何一個實驗室指標,,都有其參考范圍,參考范圍的制定,往往是通過大規(guī)模的調查得出來的,。如果一個指標是呈正態(tài)分布的,,那么95%的可信區(qū)間就是其參考范圍,如果血常規(guī)的各項指標,,如果一個指標不是呈正態(tài)分布的,,那么我們就需要把它轉化成正態(tài)分布后再確定其參考范圍,或者依靠統(tǒng)計學處理確定其參考范圍,,比如,。AST,CK等,。這實際上意味著兩層意思,,第一:有5%的人,某一指標屬于這5%的人群,,但是他仍然屬于正常人群,,第二,某人某指標高出參考范圍,,只能說明他的指標與正常人不同,,但是不能因此確定其患某病。如果用單一指標去診斷這個疾病,,該指標僅僅高出參考范圍是不夠的,,還需要達到一定的診斷值,比如,,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僅僅高出正常范圍一點,是不能診斷的,,如果單獨用淀粉酶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必須高出正常范圍3倍,或者說大于500個單位,。很多實驗室指標在診斷某疾病時,,都有特定的診斷值班,目前檢驗人員普遍忽視參考范圍與診斷值的關系,,忽視敏感性與特異性的問題,,認為只要結果高出異常,就可以診斷某種疾病,。
5,、理性看待質控
現在的檢驗,有種很不好的思想,,就是試圖用質控結果去說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室內質控結果使用廠家提供的靶值,,這種錯誤的做法就暫且不提了,做質控時就是科學,,規(guī)范地進行操作,,而做常規(guī)標本時就違規(guī)操作,做室間質控時,,就相互對結果,,臨床醫(yī)師懷疑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時,檢驗人員往往說我們質控是合格的檢驗結果一定是準確的,。這實際上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對于質控,我們應該理性認識,,首先質控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一種輔助手段,并不是決定性手段,;其次,,質控品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具備代表性,,標本千變萬化,,各種干擾因素都存在,質控做的順利,,不一定代表標本順利,,質控準確,不一定標本檢測結果準確,;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現在所謂的質控,實際上就是分析中的質量控,,說的俗一點就是儀器要做的準,,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個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需要由多方面去保證,,分析前質控控制,在一個恰當的時機,,選擇一個恰當的家冊項目,,以恰當的方式,采集數量和質量都恰當的標本,,以恰當的方式保存和運送到實驗室,,檢驗人員以恰當的操作步驟進行檢測。加上儀器檢測性能良好,,干擾因素較小,,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檢驗結果,。這些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認為質控是檢驗的唯一,,是檢驗的殺手簡,質控合格,,并不是檢驗人員解釋結果準確,,回擊臨床懷疑的借口。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質控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保證其準確性的決定性手段,。
6,、檢驗的靈魂是與臨床結合
檢驗的靈魂是什么,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有很多同行認為檢驗的靈魂是準,,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檢驗的靈魂是結合臨床,,理由如下:第一,,從私心上來講,要提高檢驗的地位,,待遇,,需要我們結合臨床,多與病人,,醫(yī)生接觸,,增加相互了解,檢驗逐漸融入到臨床工作中,,可以減少和消除檢驗與臨床的誤會,,增強檢驗的影響力。第二,,我們的名字叫檢驗醫(yī)學,,或者說實驗室醫(yī)學,國內有醫(yī)院將檢驗科命名為實驗診斷科,,就是為了說明檢驗是一門醫(yī)學,,既然是一門醫(yī)學,就應該涉入臨床,,不接觸病人,,不參與疾病的診療過程的科學是不能叫醫(yī)學的,不解決臨床問題的人是不能叫醫(yī)生的,,檢驗現在大多停留在實驗室里,,就標本說標本,,就檢驗說檢驗,與臨床脫節(jié)十分嚴重,,有的檢驗人士指出:我們報細胞形態(tài)的檢驗人員,,對細胞形態(tài)進行描述就可以了,不要給出具體的診斷,,因為怕承擔責任,,我個人認為,任何職業(yè)都有風險,,一個怕字當頭,,只會讓我們縮手縮腳,檢驗止步不前,,這樣只會讓我們的聲音在醫(yī)院越來越弱,,地位與待遇越來越低,檢驗與臨床的脫節(jié)越來越嚴重,。還是那句話,,要發(fā)展,就要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只有你能解決臨床不能解決的問題,你才能受到臨床的尊重,,才有地位,,才有前途。成長,,往往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要因為害怕代價而拒絕成長。也許大家覺得代價有時太重,,可是我們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素質的方法來減少或者消除這種代價,。
7、全面理解實驗室指標的作用
有很多同行認為,,檢驗指標是用來診斷疾病的,,這實際上是不全面的,一個指標單單用來診斷疾病,,實在太浪費了,。實驗室指標的用途還有以下幾方面:1,對疾病進行預防,,預測某中疾病發(fā)生的概率,;如CRP對心腦血管疾病進行預測,2,,預測某種疾病的預后,,如肌鈣蛋白不僅可以用于診斷AMI,,還可以用于評估患者預后,3,,作為一種治療觀察,,比如:CKMB可以作為溶栓治療的監(jiān)測指標,評價其是否有效,,4,,排除某種疾病,如肌紅蛋白在胸痛6小時內不升高,,可基本排除AMI,。這方面有很多例子。
8,、要抓住重點
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做檢驗的不可能是萬事通,我們一定要抓住檢驗的重點,,把握檢驗的趨勢,,在這些方面下工夫,現在檢驗的趨勢是什么:實驗室全面科學管理,,指標的綜合評價,,新指標的發(fā)現,新方法的發(fā)明,,分子診斷等,。我們應該多在這些方面下工夫。有的檢驗人員特別熱中于看尿液結晶,,成天鉆研各種結晶的形態(tài)與意義,,不可否認,結晶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是畢竟很有限,,有鉆研結晶的時間,不如靜下新來,。學習一下質譜技術,,看一些大規(guī)模的調查質料,對指標進行深入了解等,。何必在這些小事上費工夫,,評價一個檢驗人員,并不是誰會看尿結晶,,誰就是優(yōu)秀的,,所謂優(yōu)秀,就是能把握檢驗的趨勢,,知識面廣,,說得時髦點,,就是能與時俱進。世界總是發(fā)展變化的,,任何檢驗方法,,檢驗指標都可能被淘汰,被更新,,被改進,,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步伐。
9,、注重與臨床的協(xié)調
前段時間,,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某醫(yī)院檢驗科,,只有一臺生化儀,,經常出問題,如果儀器出問題了,,主任就會帶領大家用手工方法,,用721分光光度計對每個指標進行逐一檢測,一定要在當天把所有報告都發(fā)完,,該檢驗科具備了手工分析的所有試劑以及簡單儀器,,還制定了相應的操作規(guī)程。當然,,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卻是不可取的,就象愚公移山一樣,。首先,手工檢測的精確性肯定不如儀器,,準確性不好說,,試劑來源,試劑質量,,操作人員素質等不好保證,;其次,換個角度想,,難道每個病人都需要急著出報告嗎,,這時我們大可與臨床協(xié)調一下,說明一下情況,,對于急診標本,,就手工做,如果不急,,就把儀器修好了才做,,做不了的,,想辦法和別的醫(yī)院聯(lián)系做;也許大家覺得我這是對病人不負責任的行為,,可是我想說,,如果你告訴病人,儀器檢測和手工檢測的優(yōu)缺點,,該檢測對他目前的病情診療的作用,,該檢測從時間上來說是否會增加他的醫(yī)療開支,讓病人來決定怎么檢查,。我覺得病人一般還是同意儀器做好了再檢查的(也許這是一相情愿吧),。最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個檢驗科,,儀器的保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連個儀器都看不好,出了問題也及時處理不了(其實很多毛病都可以自己修好的),,還談什么手工檢查,,有手工檢查的時間,還不如好好弄一下儀器,,檢查出問題的所在,,自己學會處理,或者改善實驗室條件等等,。當然,,坦率地講,儀器壞了,,發(fā)不了結果,,對于檢驗來說是十分丟人的事,但是事情既然發(fā)生了,,就要去與臨床協(xié)調,,就要想辦法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fā)生。
所謂的準確性就是指結果要準確,,與實際值相差不大,,所謂的精確性就是指結果重復性要好,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煜撸噲D以精確性替代準確性的概念,,比如,,遇見一個異常結果,很多同行喜歡重新檢測一次,,觀測其重復性是否良好,,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至少是不全面的,,重復性好,只能說明精確性好,,而不能說明準確性好,,如果檢測方法,檢測儀器存在系統(tǒng)誤差,,所有的結果比實際值都高,,重復一次仍然會得出較高的結果。有些同行喜歡在檢驗結果上寫出:本結果已經重復檢測,,實際上并不能說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相反地,只能使臨床更瞧不起檢驗,,除了歸重新做一遍,,也沒有什么辦法了。要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就應該重視全面質量控制,,分析前標本采集的時機,方式,,保存,,運送的過程,儀器的保養(yǎng),檢測干擾因素的控制,,操作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等。儀器的精確性本身就是儀器的性能,,與檢測的標本無關,,更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無關。
2,、敏感性與特異性的問題
任何一個診斷指標,,都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征,即敏感性和特異性,,所謂敏感性,,就是指其在診斷疾病的時候不漏診的機會有多大(小),,所謂特異性就是指該指標在診斷某疾病時,,不誤診的機會有多大(小),,單獨一個指標,,如果提高其診斷的敏感性,必然降低其診斷的特異性,,換句話說,,減少漏診必然增加誤診,反之亦然,。比如,,我們以AFP診斷肝癌,如果我們規(guī)定,,AFP大于1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漏診的幾率就很小,,很明顯,,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大于10,漏診的幾率雖然小了,,誤診的幾率卻大了,,顯然,AFP大于10的病人里面,,很多人都不是肝癌,,如果我們規(guī)定AFP大于2000就可以診斷肝癌,那么自然是不會或者很少誤診,,因為沒有其他疾病的AFP會這么高,,但是我們會漏診,,因為很多肝癌患者AFP都小于2000。因此我們需要綜合衡量一個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ROC曲線,,通過曲線下面積確定指標的診斷效力,確定最佳的診斷值,,即同時平衡好指標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理想的指標應該具有100%的診斷特異性和敏感性,,但是這樣的指標是不存在的,,單獨使用某指標去診斷疾病,必然有一定的假陽性和假陰性,,也就是,,必然出現漏診和誤診。
3,、 異常結果與正常結果的問題
很多同行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視異常的結果,對于異常的結果,,都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予以證實,,當然,這是必要的,,因為假陽性的結果會導致誤診,,給患者帶來痛苦。但是我們卻忽視了陰性結果,,對陰性結果不重視,,其實從另一個方面去想:假陰性的結果將導致漏診,而漏診和誤診,,給患者造成的傷害都是一樣的,,因此,我認為,,對于陰性標本,,特別是與病人臨床表現,臨床診斷不符合的結果,,或者用病人的病理生理過程不能解釋的結果,,以及影響病人診斷和治療的陰性結果(正常結果),我們都應該引起重視,。當然這需要我們緊密聯(lián)系臨床,,這就是我后面要講的了。
4,、參考范圍與診斷值的問題
任何一個實驗室指標,,都有其參考范圍,參考范圍的制定,往往是通過大規(guī)模的調查得出來的,。如果一個指標是呈正態(tài)分布的,,那么95%的可信區(qū)間就是其參考范圍,如果血常規(guī)的各項指標,,如果一個指標不是呈正態(tài)分布的,,那么我們就需要把它轉化成正態(tài)分布后再確定其參考范圍,或者依靠統(tǒng)計學處理確定其參考范圍,,比如,。AST,CK等,。這實際上意味著兩層意思,,第一:有5%的人,某一指標屬于這5%的人群,,但是他仍然屬于正常人群,,第二,某人某指標高出參考范圍,,只能說明他的指標與正常人不同,,但是不能因此確定其患某病。如果用單一指標去診斷這個疾病,,該指標僅僅高出參考范圍是不夠的,,還需要達到一定的診斷值,比如,,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僅僅高出正常范圍一點,是不能診斷的,,如果單獨用淀粉酶診斷急性胰腺炎,,淀粉酶必須高出正常范圍3倍,或者說大于500個單位,。很多實驗室指標在診斷某疾病時,,都有特定的診斷值班,目前檢驗人員普遍忽視參考范圍與診斷值的關系,,忽視敏感性與特異性的問題,,認為只要結果高出異常,就可以診斷某種疾病,。
5,、理性看待質控
現在的檢驗,有種很不好的思想,,就是試圖用質控結果去說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室內質控結果使用廠家提供的靶值,,這種錯誤的做法就暫且不提了,做質控時就是科學,,規(guī)范地進行操作,,而做常規(guī)標本時就違規(guī)操作,做室間質控時,,就相互對結果,,臨床醫(yī)師懷疑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時,檢驗人員往往說我們質控是合格的檢驗結果一定是準確的,。這實際上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對于質控,我們應該理性認識,,首先質控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一種輔助手段,并不是決定性手段,;其次,,質控品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具備代表性,,標本千變萬化,,各種干擾因素都存在,質控做的順利,,不一定代表標本順利,,質控準確,不一定標本檢測結果準確,;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現在所謂的質控,實際上就是分析中的質量控,,說的俗一點就是儀器要做的準,,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一個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需要由多方面去保證,,分析前質控控制,在一個恰當的時機,,選擇一個恰當的家冊項目,,以恰當的方式,采集數量和質量都恰當的標本,,以恰當的方式保存和運送到實驗室,,檢驗人員以恰當的操作步驟進行檢測。加上儀器檢測性能良好,,干擾因素較小,,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檢驗結果,。這些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認為質控是檢驗的唯一,,是檢驗的殺手簡,質控合格,,并不是檢驗人員解釋結果準確,,回擊臨床懷疑的借口。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質控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但是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保證其準確性的決定性手段,。
6,、檢驗的靈魂是與臨床結合
檢驗的靈魂是什么,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有很多同行認為檢驗的靈魂是準,,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檢驗的靈魂是結合臨床,,理由如下:第一,,從私心上來講,要提高檢驗的地位,,待遇,,需要我們結合臨床,多與病人,,醫(yī)生接觸,,增加相互了解,檢驗逐漸融入到臨床工作中,,可以減少和消除檢驗與臨床的誤會,,增強檢驗的影響力。第二,,我們的名字叫檢驗醫(yī)學,,或者說實驗室醫(yī)學,國內有醫(yī)院將檢驗科命名為實驗診斷科,,就是為了說明檢驗是一門醫(yī)學,,既然是一門醫(yī)學,就應該涉入臨床,,不接觸病人,,不參與疾病的診療過程的科學是不能叫醫(yī)學的,不解決臨床問題的人是不能叫醫(yī)生的,,檢驗現在大多停留在實驗室里,,就標本說標本,,就檢驗說檢驗,與臨床脫節(jié)十分嚴重,,有的檢驗人士指出:我們報細胞形態(tài)的檢驗人員,,對細胞形態(tài)進行描述就可以了,不要給出具體的診斷,,因為怕承擔責任,,我個人認為,任何職業(yè)都有風險,,一個怕字當頭,,只會讓我們縮手縮腳,檢驗止步不前,,這樣只會讓我們的聲音在醫(yī)院越來越弱,,地位與待遇越來越低,檢驗與臨床的脫節(jié)越來越嚴重,。還是那句話,,要發(fā)展,就要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只有你能解決臨床不能解決的問題,你才能受到臨床的尊重,,才有地位,,才有前途。成長,,往往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要因為害怕代價而拒絕成長。也許大家覺得代價有時太重,,可是我們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素質的方法來減少或者消除這種代價,。
7、全面理解實驗室指標的作用
有很多同行認為,,檢驗指標是用來診斷疾病的,,這實際上是不全面的,一個指標單單用來診斷疾病,,實在太浪費了,。實驗室指標的用途還有以下幾方面:1,對疾病進行預防,,預測某中疾病發(fā)生的概率,;如CRP對心腦血管疾病進行預測,2,,預測某種疾病的預后,,如肌鈣蛋白不僅可以用于診斷AMI,,還可以用于評估患者預后,3,,作為一種治療觀察,,比如:CKMB可以作為溶栓治療的監(jiān)測指標,評價其是否有效,,4,,排除某種疾病,如肌紅蛋白在胸痛6小時內不升高,,可基本排除AMI,。這方面有很多例子。
8,、要抓住重點
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做檢驗的不可能是萬事通,我們一定要抓住檢驗的重點,,把握檢驗的趨勢,,在這些方面下工夫,現在檢驗的趨勢是什么:實驗室全面科學管理,,指標的綜合評價,,新指標的發(fā)現,新方法的發(fā)明,,分子診斷等,。我們應該多在這些方面下工夫。有的檢驗人員特別熱中于看尿液結晶,,成天鉆研各種結晶的形態(tài)與意義,,不可否認,結晶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是畢竟很有限,,有鉆研結晶的時間,不如靜下新來,。學習一下質譜技術,,看一些大規(guī)模的調查質料,對指標進行深入了解等,。何必在這些小事上費工夫,,評價一個檢驗人員,并不是誰會看尿結晶,,誰就是優(yōu)秀的,,所謂優(yōu)秀,就是能把握檢驗的趨勢,,知識面廣,,說得時髦點,,就是能與時俱進。世界總是發(fā)展變化的,,任何檢驗方法,,檢驗指標都可能被淘汰,被更新,,被改進,,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步伐。
9,、注重與臨床的協(xié)調
前段時間,,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某醫(yī)院檢驗科,,只有一臺生化儀,,經常出問題,如果儀器出問題了,,主任就會帶領大家用手工方法,,用721分光光度計對每個指標進行逐一檢測,一定要在當天把所有報告都發(fā)完,,該檢驗科具備了手工分析的所有試劑以及簡單儀器,,還制定了相應的操作規(guī)程。當然,,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做法卻是不可取的,就象愚公移山一樣,。首先,手工檢測的精確性肯定不如儀器,,準確性不好說,,試劑來源,試劑質量,,操作人員素質等不好保證,;其次,換個角度想,,難道每個病人都需要急著出報告嗎,,這時我們大可與臨床協(xié)調一下,說明一下情況,,對于急診標本,,就手工做,如果不急,,就把儀器修好了才做,,做不了的,,想辦法和別的醫(yī)院聯(lián)系做;也許大家覺得我這是對病人不負責任的行為,,可是我想說,,如果你告訴病人,儀器檢測和手工檢測的優(yōu)缺點,,該檢測對他目前的病情診療的作用,,該檢測從時間上來說是否會增加他的醫(yī)療開支,讓病人來決定怎么檢查,。我覺得病人一般還是同意儀器做好了再檢查的(也許這是一相情愿吧),。最重要的一點,作為一個檢驗科,,儀器的保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連個儀器都看不好,出了問題也及時處理不了(其實很多毛病都可以自己修好的),,還談什么手工檢查,,有手工檢查的時間,還不如好好弄一下儀器,,檢查出問題的所在,,自己學會處理,或者改善實驗室條件等等,。當然,,坦率地講,儀器壞了,,發(fā)不了結果,,對于檢驗來說是十分丟人的事,但是事情既然發(fā)生了,,就要去與臨床協(xié)調,,就要想辦法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