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 Tabernero 博士說,,BRAF 突變的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預后同野生型相比非常差。
最近召開的“分子靶向治療與癌癥治療”大會上 Tabernero 博士發(fā)表了一項多中心 I 期研究,,研究中一組病人接受 BRAF 抑制劑 encorafenib+EGFR 抑制劑西妥昔單抗聯(lián)合治療,,另一組病人則接受 encorafenib+ 西妥昔單抗 + alpelisib(PI3K 抑制劑)的治療結果。
嘗試同時靶向 BRAF 和 EGFR 是因為研究顯示結直腸癌細胞株中 BRAF 抑制迅速導致 EGFR 反饋性活化,,結構性活化 MAPK–ERK 途徑,,致腫瘤細胞持續(xù)增殖。這解釋了為什么 BRAF 單藥治療結直腸癌較差,。根據(jù) TCGA 數(shù)據(jù),PI3K 途徑在大約 30% 病例中存在調節(jié)異常,,所以在 encorafenib+ 西妥昔單抗基礎上加入 alpelisib,。
研究招募 54 名 BRAF 突變結直腸癌病人,26 人接受 encorafenib+ 西妥昔單抗治療,,28 人接受 encorafenib+ 西妥昔單抗 + alpelisib 治療,,二組客觀反應率分別為 23% 和 32%,中位 PFS 分別為 3.7 和 4.3 個月,。Tabernero 指出,,盡管未進行直接比較,上述 PFS 幾乎是目前結直腸癌標準治療的 2 倍,。二藥治療組主要副作用為虛弱,、輸注反應,加入 alpelisib 后產生惡心和腹瀉,。
Tabernero 說到目前為止,,這項研究結果暗示 PI3K 活化在結直腸癌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并不重要,當然上述研究結果只是初步研究結果,,關于 PI3K 在結直腸癌中的意義仍需進一步明確,。這項試驗目前正在招募病人進入 II 期臨床。研究者同時收集病人治療前后腫瘤和血液標本以評估藥效,,行基因組分析鑒定潛在生物預測標志物,。
Tabernero 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很鼓舞人心,,因為這個研究是對腫瘤生物學的理解轉化為改善治療策略的一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