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 Rothwell 教授等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評估隱源性 TIA 和卒中的負擔,、危險因素以及長期預(yù)后等,。該研究發(fā)表于近期的 Lancet Neurology 雜志。
該研究為一項在英國進行的基于人群的研究,,納入從 2002 年 4 月 1 日 - 2014 年 3 月 31 日之間首次 TIA 或缺血性卒中發(fā)作的患者,,根據(jù) TOAST 分型,對隱源性卒中以及其他亞型的患者進行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包括危險因素、冠狀動脈疾病和外周動脈疾病,、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急性冠脈事件 10 年風險;并比較兩組患者心源性栓塞相關(guān)指標,,包括心源性卒中,、全身栓塞事件以及新發(fā)房顫(AF)、微小風險的心電圖異常以及亞臨床陣發(fā)性 AF 的風險,。
在所有納入的 2555 例患者中,,812 例(32%)為隱源性 TIA 或卒中,。隱源性卒中患者與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相比,6 個月后死亡或功能不獨立的比例相似,,10 年后的復(fù)發(fā)風險也類似,。然而,與大動脈疾病,、小血管病和心源性卒中患者相比,,隱源性卒中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相關(guān)的危險因素更少。
與大動脈卒中患者相比,,隱源性事件的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吸煙的比例更低,;與小血管和心源性卒中患者相比,隱源性卒中患者在隨訪過程中無癥狀性頸動脈疾病和急性冠脈事件的風險更低,。將大動脈卒中和小血管卒中患者合并之后與隱源性卒中患者相比發(fā)現(xiàn),,后者基線時最小風險的心電圖異常或陣發(fā)性 AF 比例更低,,在隨訪過程中新發(fā) AF 或心源性栓塞事件更少,。
該研究結(jié)論認為,盡管與其他卒中亞型患者相比,,隱源性事件患者卒中復(fù)發(fā)率較低,,動脈粥樣硬化相關(guān)危險因素和心源性栓塞相關(guān)指標也較低,但隱源性 TIA 和卒中的臨床負擔十分嚴重,,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