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陽虛陰盛
陽虛,,中醫(yī)名詞,。指機體陽氣虛衰,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活動減退,,機體反應(yīng)性低下,陽熱不足的病理現(xiàn)象,。陽氣有溫暖肢體,、臟腑的作用,如果陽虛則機體功能減退,,容易出現(xiàn)虛寒的征象,。常見的有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等,。陽虛主證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脈沉微無力等,。
病因是陰陽相互制約,,保持相對平衡。陽虛則不能制陰,,故陰偏盛。
病機為陽虛于外,,故浮取則脈細小;陰盛于內(nèi),,故沉取則脈實大。
臨床表現(xiàn)為形寒肢冷,,尿清便溏,,面色晄白,,舌淡胖嫩,脈沉遲弱等,。治法溫陽散寒,。
陽虛陰盛是以寒性表現(xiàn)為主,例如畏寒,,四肢冰冷,,容易受涼感冒等。陰為形體,,陽為氣,,為能量。陰盛陽虛對應(yīng)的是形體龐大但無力無神,,功能衰弱,。具體的涵蓋很多方面,常見的是人虛胖,,脂肪多肌肉少,,走兩步就喘就出汗,吃一點就脹,,痰多,,大便不成形。
二,、陽虛的表現(xiàn)癥狀
除陽虛的一般證候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外,,特定臟器兼證可供辨別,。
1.心陽虛
兼見心悸、心慌,、怔仲有空虛感,,心胸憋悶或疼痛暴作,失眠多夢,,心神不寧,。心悸惕然而動,心胸憋悶心痛,,氣短息促,,自汗乏力,面色晄白,,唇色紫暗,,苔白滑,脈細弱或沉細遲或結(jié)代等。
2.肝陽虛
兼見頭暈?zāi)垦?,兩脅不舒,,女子乳房脹痛,少腹冷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崩漏,,男子陽痿,懈怠疲勞,,憂郁膽怯,,情緒抑郁??诖桨l(fā)青,,脈沉遲無力。
3.脾陽虛
脾陽虛是陽虛中最常見的類型,。兼見食欲不振,,惡心呃逆,干嘔,,大便稀溏,,噯腐吞酸。常有腹痛腹脹之感,,喜溫喜按;常四肢不溫,,面白不華或虛浮,口淡不渴,。
4.腎陽虛
俗稱命門火衰,,兼見腰膝酸軟,小便頻數(shù)清長,、夜間多尿或癃閉不通,,陽痿早泄,女性月經(jīng)減少,、宮寒不孕,,性功能衰退。脈沉遲,。
5.肺陽虛
咳嗽氣短,,呼吸無力,聲低懶言,,咯吐涎沫,,質(zhì)清稀量多,痰如白沫,。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受風(fēng)寒,或稍作勞累即作哮喘,,或作喘促,或作感冒,。平素神疲乏力,,短氣不足以息,苔白滑潤,脈遲緩或虛弱,。
三,、如何判斷陽虛陰盛體質(zhì)
陰盛陽虛的體質(zhì)的癥狀:
1、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這是陽虛最主要的癥狀。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則身體內(nèi)環(huán)境就會處于一種“寒冷”狀態(tài)。
2,、腹瀉,、完谷不化。指的是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如果把位胃比作煮熟食物的鍋,,那么人的陽氣就好比是火,陽氣不足,,吃入人體的食物就不能完全消化,。
3、精神不振,。陽氣不足,,細胞的生命活動衰退,所以表現(xiàn)為萎靡懶動,。
4,、舌淡而胖,或有齒痕 體內(nèi)水分的消耗與代謝,,取決于陽氣的蒸騰作用,。如果陽氣衰微,對水液蒸騰消耗不足,,則多余水分蓄積體內(nèi),,導(dǎo)致舌體胖大。舌體胖大,,受牙齒擠壓而出現(xiàn)齒痕,。胖大舌,是陽虛的典型舌像。
5,、陽虛體質(zhì)還常見夜尿多,,遺尿、小便清白的
6,、陽虛體質(zhì)主要與腎中元陽(腎陽)相對不足有關(guān),。所以,陽虛體質(zhì)會較早出現(xiàn)性欲減退,、性冷淡或者腳跟腰腿疼痛,、容易下肢腫脹等。
7,、女性陽虛會引發(fā)宮寒痛經(jīng),、月經(jīng)量小后移、閉經(jīng),、子宮肌瘤,、子宮內(nèi)膜異位、卵巢囊腫等癥造成不孕不育,、或流產(chǎn),、早產(chǎn)。
以上就是陰盛陽衰體質(zhì)的一些外在的癥狀,,如果你身上有這些癥狀的話,,說明你可能就是這種體質(zhì),平時可以通過食療的方法來調(diào)理,,多吃一些溫補壯陽的食物,,比如羊肉,雞肉等,,還可以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多做有氧運動,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這些癥狀,。
四,、如何預(yù)防陽虛陰盛
陽虛陰盛的一般情況是陰盛是為陽虛引起的相對現(xiàn)象,所以一般情況下進行補陽即可,。建議中藥調(diào)理,,同時多食補陽氣的食物,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鰍來進行食補,,藥物則有腎寶,、玉蓯蓉,、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1.心陽暴脫偏于亡陽
證候:汗出肢冷,,面色浮紅,脈虛數(shù)或浮大無根,。治則:斂汗,、潛陽,扶正固脫,。主方:參附龍牡湯加味。方藥:炙黨參(或紅參),、附片,、炙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肉桂,。喘急不能臥者加黑錫丹,、蛤蚧粉,以益元補腎,,攝納腎氣,。若兼見心氣貫脈不勻,脈見結(jié)代者重用炙甘草,、桂枝,、麥冬、苦參等,。
2.心陽暴脫
證候:口腔潰瘍,,自汗,畏寒肢冷,,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治則:益氣健脾,,溫中散寒固表。主方:芪附湯加味,。方藥:炙黃芪,、熟附片、西洋參,、麥冬,、五味子,、山萸肉。若 見陰傷,,證見舌質(zhì)偏紅,,脈細數(shù)無力加玉竹、天冬,、太子參以養(yǎng)陰生津,。若兼見胸部悶窒者,宜加沉香,、檀香理氣舒胸,。若兼見痰濁阻滯,胸滿悶痛,、舌苔膩濁加陳 皮,、枳殼、膽星,、佛手以理氣化濕,,疏暢氣機。
若兼見心胸疼痛劇烈者加丹參,、藏紅花,、郁金、三七或用冠心蘇臺丸1粒等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3.腎陽不足
證候:年老久病及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陽痿、滑精者,,大便溏薄,,尿頻而清。治則:溫補腎陽,,填精止遺,。主方:右歸九。方藥:熟地,、菟絲子,、當(dāng)歸、山藥,、枸杞,、杜仲、山茱萸,、鹿角膠,、肉桂,、熟附子。
陽痿,,遺精,、滑精,遺尿,,不育者,,加仙靈脾、金櫻子,、陽起石,、煅龍牡、海狗腎;崩漏,、宮寒不孕者加淫羊藿,、黃芪、續(xù)斷,、炮姜炭、紫河車,、龜板,。
4.陽虛喘促、水腫
證候: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治則: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主方:金匱腎氣丸,。方藥: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肉桂,、熟附子。
水腫而尿少者,,加車前子,、白茅根、益母草,、牛膝,。喘促日久,,動則加劇,加人參,、五味子,、補骨脂、淫羊藿,、胡桃肉,。
5.肝陽不足,陰血虧虛
證候:頭暈眼花,,耳鳴,,目干畏光,急躁易怒等,。治則:暖肝補虛,。主方:溫陽補肝湯加減。方藥:黃芪,、黨參,、肉桂、白芍,、肉蓯蓉,、巴戟天、葫蘆巴,、杜仲,。
若畏寒肢冷,巔頂陣痛者,,加吳茱萸,、生姜;若面色慘白,口唇發(fā)青,,加川芎,、人參;若婦人經(jīng)閉,脅肋少腹寒痛,,宮寒不孕,,帶下清冷,崩漏,,加川芎,、香附、法半夏,。
6.肝腎陽虛
證候:腰酸腿軟,,肢體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頻數(shù),,舌質(zhì)淡胖,,尺脈沉細;及痰飲喘咳,水腫腳氣,,消渴,,久泄。治則:溫補腎氣,。主方:腎氣丸加味,。方藥:附片、肉桂,、熟地,、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烏藥,、沉香、小茴香,。
若陽痿囊冷陰濕,,下肢不溫者,加鹿茸,、菟絲子;肝陽虛,精寒腎冷,,滑精無夢者,,加五味子、覆盆子,、菟絲子,、枸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