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常規(guī)研究癌癥的方法尋找到的致癌基因突變位點并不一定是造成惡性腫瘤的元兇。由Paul Khavari領導的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嶄新的、有效的找到真正致癌突變位點的新技術,。此項研究結果已發(fā)表在六月的Nature Genetics上。Paul Khavari是美國史坦福大學醫(yī)學系上皮生物學項目的教授,,同時也是退伍軍人事務帕羅阿托(Palo Alto)健康中心皮膚服務系統(tǒng)的負責人,。
Khavari做了個生動的比喻:他認為尋找真正的致癌突變位點就像尋找犯罪的元兇一樣。過去研究人員沒有任何線索,,只好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把所有的“疑犯”都研究一遍?,F(xiàn)在發(fā)明的這項新技術讓科學家可以更快的找出真正的致癌突變位點――在新技術中,,研究人員將可能的致癌位點進行突變,將突變的人類皮膚細胞移植到小鼠身上,,從而在活體上觀察突變造成的影響,。
利用這項技術發(fā)現(xiàn)許多著名的致癌基因都不能使活體細胞發(fā)生癌變。比如在許多癌變組織中都可以檢測到的蛋白B-Raf,人們都認為它在細胞發(fā)生癌變時一定起到重要作用的,,但是它的突變并不能造成小鼠產生惡性腫瘤,。因此也解釋了為什么針對它的化療藥物并沒有取得良好的療效。與此同時,,另一個致癌基因利用這項新技術發(fā)現(xiàn)它很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元兇,。利用突變技術產生的蛋白P13K在小鼠模型中導致了癌變的發(fā)生。
這項研究的關鍵在于它將突變了的人類皮膚細胞移植到小鼠身上,。過去人們只是在超凈臺中研究離體的細胞,,離體細胞與在活體中細胞發(fā)生癌變的表現(xiàn)是十分不相同的。雖然在本研究中小鼠產生了惡性腫瘤,,但是人類細胞在小鼠中生長狀態(tài)與在人類中也存在不小的差異,。研究小組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測試更多的致癌突變位點,嘗試建立人類不同癌癥的模型,。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研究惡性腫瘤的道路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大家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