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泌尿外科主任靳風爍等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與實踐,,發(fā)現(xiàn)了膀胱腫瘤易于復發(fā)的主要原因——膀胱腫瘤分泌的免疫抑制物質抑制了機體抗腫瘤免疫功能的激活,從而導致膀胱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膀胱腫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腫瘤,,其復發(fā)率極高。據(jù)國外文獻報道,,單純以手術切除腫瘤,,其復發(fā)率高達60%~92%,且隨著每次復發(fā),,腫瘤的惡性程度也不斷升高,,最終發(fā)生腫瘤轉移。在以往的研究中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在膀胱腫瘤局部,,機體抗腫瘤能力大大下降,患者腫瘤局部的淋巴細胞不能像正常人淋巴細胞一樣被活化,,因此不能有效地監(jiān)視腫瘤,,導致腫瘤復發(fā),。但是,對于膀胱腫瘤局部為什么會發(fā)生淋巴細胞不能被活化的問題,,人們尚不得而知,。因此,科學家提出了膀胱腫瘤復發(fā)的“免疫黑洞”理論,。如何預防膀胱腫瘤復發(fā),,已成為世界性的難題。
靳風爍等人在膀胱腫瘤復發(fā)機制的研究中,,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膀胱腫瘤細胞可通過異常表達Fas基因配體(Fasl)、分泌白細胞介素-10(IL-10)對T淋巴細胞的功能產生抑制,,二者協(xié)同可使淋巴細胞的增值率下降30%左右,,凋亡率升高40%左右。此外,,膀胱腫瘤組織中浸潤的樹突狀細胞(DC)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達下調,使得DC不能有效地把膀胱腫瘤細胞的抗原遞呈給淋巴細胞,。因此,,淋巴細胞不能被激活而失去對腫瘤細胞的監(jiān)視作用。借此,,膀胱腫瘤細胞得以逃避機體的免疫監(jiān)控而導致腫瘤復發(fā),。
通過以上研究,靳風爍等人認為,,要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就必須設法激活患者的抗腫瘤免疫功能。為此,,他們采用小劑量IL加上卡介苗(BCG)膀胱灌注的方法預防膀胱腫瘤復發(fā),。在臨床及實驗室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小劑量IL-2加BCG膀胱灌注不僅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而且其腫瘤復發(fā)率也明顯下降,;和國內外公認效果最好的BCG膀胱灌注相比,小劑量IL-2加BCG膀胱灌注后腫瘤的一年復發(fā)率下降了13.4%,,2~4年復發(fā)率下降了19.9%,,患者的臨床費用也大大降低。
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在應用BCG灌注中可能發(fā)生的尿頻,、尿急、尿痛及全身結核等不良反應,,研究人員進一步選擇BCG有效成分,,并將其與IL-2構成一種全新的融合蛋白,。體外試驗顯示,這種新的蛋白具有極強的抗腫瘤作用,,可導致腫瘤細胞壞死和凋亡,。他們用荷瘤鼠進行抗腫瘤實驗發(fā)現(xiàn),該蛋白可明顯抑制腫瘤生長:接種膀胱腫瘤細胞14天后,,對照組小鼠均長出2~4厘米大小的腫瘤,,而治療組小鼠的成瘤率僅為17%,腫瘤體積為0.4~0.8厘米,,明顯小于對照組腫瘤,。經進一步觀察他們發(fā)現(xiàn),對照組小鼠生存時間平均為28.5天,,而治療組小鼠生存時間為45.6天,,明顯延長了荷瘤小鼠的生存期。(鄒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