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化石表明,距今400萬到300萬年之前,,至少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直立行走方式
“露西”并不孤獨,。新發(fā)現(xiàn)的來自一種古老靈長類動物的極為罕見的足骨化石表明,,在“露西”所屬的南方古猿阿法種生活的年代,,曾有不止一種人類祖先在非洲大陸上直立行走。相關(guān)研究成果3月28日在線發(fā)表于《Nature》,。
根據(jù)該研究,,這個340萬年前的右腳局部化石所蘊涵的原始特征,同時說明早期人類祖先至少在100萬年的時間里采用了不止一種的直立行走方式,。
自從“露西”于1974年由時任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唐納德·約翰遜等人在埃塞俄比亞發(fā)現(xiàn)以來,,她一直被認為是直系人類祖先的最佳候選者。與其他早期類人猿不同,,“露西”能夠完全直立行走,,盡管她的大腦和身體并不比一只黑猩猩大,。這表明,兩足行走是人類及其祖先(被稱為人族)——而非現(xiàn)存類人猿及其祖先——的一個關(guān)鍵特征,。
研究人員一直試圖搞清是否還有其他直立行走物種曾與“露西”分享非洲大裂谷,,特別是他們發(fā)現(xiàn)在南方古猿阿法種消失后曾有幾種人族同時存在,。古人類學家曾發(fā)現(xiàn)了數(shù)以百計的距今400萬到300萬年之間的南方古猿阿法種的骨骼與牙齒化石,。但是在這一時期,只有一種可能的人族——肯尼亞平臉人——出現(xiàn),,并且它的頭骨破損得太嚴重,,以至于研究人員無法就其是否代表著“露西”或另一個新種而達成共識。
與此同時,,那些研究行走進化的科學家對古人類的腳也進行了分析,。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露西”的腳及其行走方式已經(jīng)相當現(xiàn)代,,因此并未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古人類學家Brian Richmond表示,,新的來自另一個遠古腳掌的8根化石“可謂在人類步態(tài)進化上邁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這些化石發(fā)現(xiàn)于埃塞俄比亞阿爾法地區(qū)中部Burtele的一處遭侵蝕的砂巖中,,距離“露西”的“家”僅有45公里,,它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表明兩種不同的人族曾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在340萬年前直立行走,。6根外側(cè)趾骨的特征表明,,它們是被用于直立行走的,從而使得腳骨與趾骨之間的關(guān)節(jié)(跖趾關(guān)節(jié))變得足夠柔韌,,以便用腳趾將腳掌推離地面,。
但是這只腳同時還具有一些原始的特征。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學家Yohannes Haile-Selassie表示,,它缺乏足弓,并且像現(xiàn)代類人猿一樣生有一根可抓握的大腳趾,。與“露西”的腳相比,,這些特征使得新化石更類似于古老的類人猿,以及一種更早的直立行走者——440萬年前生活在埃塞俄比亞的地猿始祖種(又稱“阿爾迪”),。
參與該項研究的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凱斯西儲大學的Bruce Latimer表示,當Haile-Selassie第一次向他展示這些趾骨時,,“我說,,‘這又是一個阿爾迪’。”然而當Haile-Selassie告訴Latimer新的趾骨比阿爾迪晚了100萬年時,,他說:“不,,這不可能,。”
Haile-Selassie拒絕為這些化石命名,因為沒有找到牙齒或頭骨化石以幫助確定腳骨化石的種類,。不過目前可以確認的是,,該物種不屬于“露西”所屬的南方古猿阿法種。
解剖學研究同時表明,,盡管這種人族能夠直立行走,,但由于大腳趾的關(guān)系,它的移動是非常笨拙的,。Latimer表示,,它或許不能直立行走或冒險離開樹木太遠。因此并未參與此項研究的波士頓大學的古人類學家Jeremy DeSilva認為:“這只腳提供了最棒的證據(jù),,表明在人類進化的這一時間段內(nèi),,同時進行著不同的兩足行走試驗。”
南方古猿阿法種生活在距今370萬至290萬年前,,其最著名的代表即是“露西”,,生活在距今約320萬年前。發(fā)現(xiàn)與“露西”同時代的其他人族動物表明,,古人類的進化比原先認為的要更為復雜,。(生物谷 bioon.com)
doi:10.1038/nature10922
PMC:
PMID:
A new hominin foot from Ethiopia shows multiple Pliocene bipedal adaptations
Yohannes Haile-Selassie,Beverly Z. Saylor,Alan Deino,Naomi E. Levin,Mulugeta Alene,Bruce M. Latimer
A newly discovered partial hominin foot skeleton from eastern Africa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more than one hominin locomotor adap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 Pliocene epoch. Here we show that new pedal elements, dated to about 3.4 million years ago, belong to a species that does not match the contemporaneous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in its morphology and inferred locomotor adaptations, but instead are more similar to the earlier Ardipithecus ramidus in possessing an opposable great toe. This not only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more than one hominin spec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 Pliocene of eastern Africa, but also indicates the persistence of a species with Ar. ramidus-like locomotor adaptation into the Late Plioc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