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報道:冷泉港實驗室的兩個研究小組將研究目標轉向玉米和擬南芥Arabidopsis,。遺傳學家Robert Martienssen 和 Catherine Kidner發(fā)現(xiàn)在非常幼嫩的擬南芥植株中,,將要成為葉片上層組織的細胞很少存在靶向三個極性基因共有的DNA序列的特異性microRNA分子,,--這說明極性基因在那里被打開,。而注定要成為葉片下層組織的細胞中則普遍存在這種microRNA,因此基因在葉片下表面中被關閉,。
同時,,冷泉港實驗室的植物生物學家Marja Timmermans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玉米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模式,而從進化的角度玉米與擬南芥的親緣關系非常遠,。他們逐個細胞地分析生長兩周的玉米植株,,尋找microRNA以及極性基因的共同DNA序列。他們也發(fā)現(xiàn),,microRNA出現(xiàn)的地方,,極性基因的DNA表達似乎被抑制;microRNA普遍存在于葉片下表面細胞中,。這兩個研究小組將他們的發(fā)現(xiàn)都發(fā)表在3月4日期的《自然》雜志上,。
這些發(fā)現(xiàn)證實microRNA決定了發(fā)育期間葉子的結構差異,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植物生物學家James Carrington說,。由于擬南芥和玉米的最后一個共同祖先是在7千萬年前,,因此這些發(fā)現(xiàn)提示microRNAs行使這樣的功能可能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他補充說,。Martienssen指出,,其它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小組正在分析microRNA的模式以查明它們是否同時出現(xiàn)于一個生物體的不同部位。
Original articles
Spatially restricted microRNA directs leaf polarity through ARGONAUTE1
CATHERINE A. KIDNER AND ROBERT A. MARTIENSSEN
doi:10.1038/nature02366
Full text | PDF (274k) |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microRNA-mediated repression of rolled leaf1 specifies maize leaf polarity
MICHELLE T. JUAREZ, JONATHAN S. KUI, JULIE THOMAS, BRADLEY A. HELLER & MARJA C. P. TIMMERMANS
doi:10.1038/nature02363
Full text | PDF (5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