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加拿大《星島日報》報道,,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華裔科學家,、前北京大學醫(yī)學副教授王浩然主要參與、加美合作研究團隊進行的一項科學實驗,,近日首次發(fā)現動物情感調控的神經分子機制及定量實驗方法,。這一發(fā)現被科學界稱為里程碑式的歷史性突破。
情商與智商是人類最重要的智能標志,。積極正面的情感有利于身心健康,,負面的情感易導致疾病。要了解人的情感如何受大腦調控,,必須從生物學上的神經分子機制入手,。而要解開這個謎團,必須先打破情感抽象與變幻莫測的狀態(tài),,對情感建立一種定量研究的方法,。即在實驗研究上找到一種科學有效的“量化”、或“測量”情感的方式,。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Yeomans實驗室華裔研究科學家王浩然在動物實驗過程中發(fā)現,,雄性小鼠在一些情緒興奮的場合(比如與雌小鼠久別重逢),要表達美好,、喜悅,、高興、愉快等正面情感時,,會發(fā)出一種特殊頻率的超聲波,。雌性小鼠在受到攻擊或被強制交配等場合,,要表達厭惡、恐懼,、痛苦,、憤怒等負面情緒時,也會發(fā)生一種復合聲音(squeak),。特性不同的聲音,,不僅可以表現完全相反的情感,也可以表達情緒的強弱變化程度,。
根據這種現象,,他們成功地建立了一種“測量”小鼠情緒變化的模式,具體方法是使用超聲波探測器“收集”小鼠在不同生活境況及情緒狀態(tài)下的叫聲,,再通過計算機軟件將叫聲轉成聲波圖形,,量化小鼠發(fā)出不同頻率的超聲的數量和強度,從而監(jiān)測出小鼠的情緒變化及其強度,。
具里程碑意義
以上述情感測量模式作為一個基礎工具,,王浩然與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索動物情感調控的神經分子機制。大致的方法是先確定一些可能與腦功能和人類精神與神經疾病密切相關的受體基因,,通過轉基因技術,,在實驗小鼠體內刪除這些基因,再通過超聲波監(jiān)測的方式,,對轉基因之后的小鼠情緒變化進行比較研究,。研究人員通過這種比較研究,在了解情緒調控的神經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和發(fā)現,。
王浩然表示,,建立這樣一套動物情感的“定量”研究和實驗方法,再利用轉基因技術進行開拓性動物實驗研究,,從而發(fā)現情感的重要神經分子機制,,可以說是情感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由加美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自2006年11月起在多倫多大學Yeomans實驗室展開上述項目實驗研究,,其成果將在本月26日發(fā)表在國際權威的科學雜志《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
王浩然在中國河北醫(yī)科大學取得醫(yī)學碩士學位后,,于1997年在日本鳥取大學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他曾任日本文化科學部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日本鳥取大學醫(yī)學部助教,,北京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2001年11月起任多大心理學系訪問教授兼博士后研究員,后任多大心理系研究科學家,。此次研究項目由王浩然完成大部分實驗構思設計,、數據分析整理及論文寫作工作,。參與的研究人員還有來自多大Yeomans實驗室、美國西北大學,、美國健康研究院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