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食用蘑菇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十余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不含或很少含有脂肪和膽固醇,,故野生食用菌常被譽為“山珍”,,采集、銷售和食用野生蘑菇已經(jīng)成為一種消費文化。
在我國,,不但野生食用蘑菇資源豐富,,而且毒蘑菇物種也十分常見。在大江南北的溫帶,、亞熱帶及熱帶森林中,,都有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分布。近年,,在我國南北各省市尤其在南方各省區(qū),,因誤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頻頻發(fā)生,因誤食劇毒蘑菇導致死亡的事故屢見不鮮,。蘑菇中毒已成為我國食物中毒導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導致蘑菇中毒頻頻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采食者對毒蘑菇缺乏認識,對毒蘑菇的危害性普遍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區(qū)分野生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在毒蘑菇中毒導致死亡的案例中,90%以上是毒鵝膏引起的,。在NSFC-云南聯(lián)合基金重點項目(U0836604),、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09CB522300)等基金項目資助下,張平博士在開展博士后研究期間,,利用合作導師楊祝良研究組已有的研究基礎,,在國內外有關同行的幫助下,使用形態(tài)解剖學與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鵝膏屬屬劇毒鵝膏組 (Amanita sect. Phalloideae) 中東亞的劇毒鵝膏,,研究發(fā)現(xiàn)在東亞劇毒鵝膏家族中,至少有9個支系,,其中5個支系與過去發(fā)表的形態(tài)種是一致的,,首次描述了3個劇毒菌新種,即擬灰花紋毒鵝膏 (A. fuligineoides), 淡紅毒鵝膏 (A. pallidorosea), 裂皮毒鵝膏 (A. rimosa),,并證實在東亞確實存在最初描述于歐洲的著名劇毒菌鱗柄毒鵝膏 (A. virosa),,發(fā)現(xiàn)歐洲的黃綠毒鵝膏 (A. phalloides) 與東亞的黃蓋毒鵝膏 (A. subjunquillea) 有密切的親緣關系。過去曾認為歐氏鵝膏 (A. oberwinklerana)是劇毒鵝膏組的成員,,該研究發(fā)現(xiàn)它不是毒鵝膏組的成員,,其擔子體中只含微量有毒成分。研究結果對預防毒蘑菇中毒具有積極的意義,。(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Zhang P. et al. 2010. Lethal amanitas of East Asia characterized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Fungal Diversity 42: 11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