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科學家近日獲得了一項十分有趣的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狀況以及種群密度可以改變動物的自然性別。
參與這項研究的戴維·皮爾格瑞姆博士指出,,眾所周知,,人類雖然會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改變自己的行為。但是,,人體的基本基因構成是恒定不變的,,不會因外部影響而變。然而,,根據(jù)他們的研究結果,,動物的自然屬性以及基因構造卻能通過營養(yǎng)狀況以及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
皮爾格瑞姆和同事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說,跟人類一樣,,雌性線蟲攜帶的是XX染色體,,雄性攜帶的是XY染色體,表面上看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是,,深入研究令他們驚訝不已:線蟲的雌雄比例可以依據(jù)它們感知的食物數(shù)量的多寡而變。當雌性線蟲處于幼蟲期還沒顯現(xiàn)出性別特征時,,它們會預測判定,,如果自己長大成年,能有多少食物可以利用,。如果它們感覺一旦自己性成熟后,,口糧充裕,能有很多食物供自己果腹,,于是相當多的雌性線蟲就會失去一個X,,搖身變成雄性基因結構,;如果它們認為未來口糧不足,,它們將留住自己染色體上的兩個XX,保持自己的“女兒身”,。
科學家表示,,這種線蟲其實是雌雄同體,因為它能產(chǎn)生精子以及可以自我受精的卵子,,即使找不到“丈夫”,,也能生育后代,只不過生下的全是攜帶XX染色體的女兒,。
除了口糧這個第一位的影響因素,,種群密度的影響力位居第二。如果線蟲蟲口密度高,,此時轉變成雄蟲將有利可圖,,因為雄性線蟲稀少,找到潛在女伴的機會更高,;如果蟲口密度低,,那么線蟲保持雌性身份將更加安全,因為即使它找不到丈夫,,也仍然能夠生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