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tǒng)計,,中國每個孩子小學前要接種14種22劑疫苗,每年疫苗預防接種10億劑次,。即使按照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公布的疫苗不良反應百萬分之一二計算,,也意味著每年有超過1000個孩子患上各種疫苗后遺癥,留下終身殘疾,。
百萬分之一二,,放在整個疫苗接種的大軍中,或許這個數字微不足道,。但具體到每年1000個孩子的身上,,卻是生命難以承受的疫苗之殤。數字的背后是一千個飽受疫苗后遺癥折磨的生命,,是一千個渴望健康的孩子,,更是許多個家庭的不幸。
從2004年江蘇宿遷假疫苗案到2009年大連金港安迪的疫苗違法添加事件,,從2010年江蘇延申疫苗造假事件到2012年山東破獲的涉及全國的非法疫苗案……國內頻頻見諸報端的疫苗事件背后,,是國內疫苗安全性令人憂慮的現(xiàn)實。落后的生產管理機制,,數十年不更新的技術,,冷鏈運輸保存環(huán)節(jié)的隱患,疫苗監(jiān)管的不力……這些人為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疫苗的風險,,間接成為制造疫苗后遺癥的“兇手”,。
每一支疫苗,都關系到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健康,。減少疫苗對孩子們造成的不良反應,,確保疫苗的安全性無疑是第一步。在“很多疫苗還在使用六十年代的技術”,,國內免疫人才流失又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寄望疫苗技術的更新?lián)Q代來提升疫苗的安全性顯然不能在短時完成,但疫苗的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卻是可以防止造假疫苗,、問題疫苗上市的快速,、有效過濾網。當前,,無論是在生產審批環(huán)節(jié),,還是在儲存運輸環(huán)節(jié),,對疫苗的監(jiān)管力度都有待加強,它也理應比藥品監(jiān)管嚴格,。此外,,建立疫苗不良反應監(jiān)測機制,及時召回有問題的疫苗,,也是保障疫苗安全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一個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是,盡管科技越來越成熟,,但疫苗依然不是百分之百安全,,即便在歐美發(fā)達國家,疫苗的不良反應也是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因而,,在技術、監(jiān)管等環(huán)節(jié)力求保障疫苗的安全性之外,,還必須正視疫苗接種潛藏的風險,,從立法層面建立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補償機制。目前,,我國雖然在《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中規(guī)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具體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但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支持,不少地方往往又沒有出臺具體補償辦法,,導致許多家庭在遭遇疫苗后遺癥悲劇時面臨維權困境,。
在補償救助機制方面,不少國家已經建立了成熟模式,,可供我們借鑒,。例如,日本的《藥品受害救濟,、研究開發(fā),、產品評審組織法》從立法層面規(guī)定多方募集捐款成立基金會,向受損害的被接種人給以補償,。上世紀80年代,,為了應對疫苗供應危機,美國國會于1986年制定了《國家兒童疫苗傷害法》,,確立疫苗安全及被接種人基金補償形式等,。根據該法案,美國國會于1988年通過并實施了《國家疫苗傷害補償程序》,,為接種疫苗給兒童造成的傷亡設立了無過錯補償制度,,使受害者能夠及時得到救濟,。
加強疫苗生產、運輸等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就是盡最大努力減少疫苗接種過程中可控的風險,;從立法層面完善補償救助機制,就是為不可控的風險埋單,,避免對那些不幸的家庭造成二次傷害,。只有監(jiān)管、法律為接種疫苗的孩子護航,,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健康和權益,,類似的悲劇才可能逐漸減少。(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