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上半年,,保健品銷售呈現出下降趨勢,。”日前,老百姓大藥房江蘇分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而溫州葉同仁醫(yī)藥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時豐,、鹽城華生大藥房執(zhí)行總經理蔡文兵等多位連鎖藥店負責人都曾表達過類似的無奈。
對于近來保健品銷售下滑的狀況,,業(yè)內人士多將其歸因于整體經濟衰退所引發(fā)的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盡管七八月份一些藥店如葉同仁的保健品銷售開始企穩(wěn)回升,,但現實仍然是——藥店的保健品生意與以前相比冷清了不少。據了解,,很多藥店保健品的銷售額下降幅度超過了30%,。從9月開始,越來越多的藥店加大了保健品的促銷力度,。究其原因,,一位業(yè)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是為了應景國慶,、中秋雙節(jié),,如十一前夕天天好大藥房開展“百萬抵價券滿100送100”活動,全線壓低了店內千種常用藥品和保健品的價格,;另一方面則是應對政策環(huán)境和市場環(huán)境變化的“無奈之舉”,。
“現在光靠賣藥肯定是不行了。”一位藥店老板說,。藥價一次次下調,,10月22日,基本藥物的指導價即將再次調整實施,,盡管短時間內對藥店還不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將來的影響一定是翻天覆地的,。在藥品盈利能力逐漸減弱的情況下,,擴大保健品銷售顯然是一條求發(fā)展的新出路。
雖然十一長假期間保健品銷售額又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一些藥店甚至出現了2~3倍的增長,,但“藥店發(fā)力保健品銷售仍然面臨‘公信力不足’的魔障,可謂路漫漫而修遠。”上述藥店老板說,。
拒絕“忽悠”
保健品銷售呈現下降趨勢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一位業(yè)內人士說,,“實際上,,與其說理性,倒不如說消費者對保健品越來越不信任,。”他表示,。
虛假廣告、夸大宣傳,,以及銷售人員不負責任的推薦,,一直是阻礙保健品行業(yè)發(fā)展的痼疾,也正是因為這些,,使消費者逐漸喪失了對保健品的信任,。日前,湖北省襄樊市某媒體報道,,家住襄樊的李大爺因為聽信藥店導購的“建議”,,購買了某種“保健品”服用,沒有遵照醫(yī)生的囑咐打胰島素,,差點送命,。
據了解,李大爺患有糖尿病,,住院打了十幾天胰島素之后,,便出院回家。按照醫(yī)生的要求,,他每天都應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但李大爺覺得費用過高且操作不方便,并沒有堅持,,從5月份開始,,他服用一些降血糖的藥物維持。上個月,,他在一家藥店導購的“建議”下,,購買了一種據說可以降血糖的“保健品”。沒想到,,服用一星期后,,李大爺就因暈倒被送進醫(yī)院。據李大爺的主治醫(yī)生介紹,,這種“保健品”根本就沒有降血糖的作用,,李大爺被送到醫(yī)院時,,血糖升高到正常值的5倍,同時出現腎功能不全等并發(fā)癥,,如果不及時醫(yī)治,,將會危及生命。
媒體上,,類似的報道屢見不鮮,。中國保健協(xié)會發(fā)布的《中國保健行業(yè)輿情監(jiān)測報告》顯示,2009年7月1日~31日,,通過對百度,、谷歌、搜狗,、網易,、雅虎、愛問,、奇虎,,以及搜索引擎能夠體現的各類中文網站、博客,、貼吧進行每天3個時段的搜索,,發(fā)現涉及保健品的正面信息共55條,負面信息共32條,。而這些負面信息中的相當一部分是對保健品虛假夸大宣傳的指責,。
中國保健協(xié)會理事長張鳳樓曾介紹說,目前全球有70%的成年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這為保健產品提供了很大的商業(yè)空間,。歐美國家消費者平均用于保健品的花費占總支出的2%以上,而中國只占0.07%,,人均年消費31元,,是美國的1/17、日本的1/12,。“這可能預示著中國保健品市場尚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但前提必須是突破信任危機導致的發(fā)展瓶頸。而這需要生產廠家和包括藥店在內的銷售渠道的共同自律,。”一位業(yè)內人士說,。
而對產品宣傳的實事求是,應該是自律最起碼的要求,。
嚴格“采購”
前段時間,,隨著全國嚴查“酒駕”的展開,各地藥店紛紛上架“解酒藥”,,甚至開出“解酒藥”專柜,,以方便消費者。但有專家表示,,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意義上的解酒藥,,目前市場上解酒藥的作用多是緩解酒后腹脹、惡心,、嘔吐,、泛酸的感覺,還有一些可以起到保肝,、護肝的作用,,并不能像一些解酒藥銷售網站所說的——“能徹底解決酒精殘留,從容應對酒精檢測”,。
而與網絡銷售者相比,,藥店的推薦雖然“熱情”,但卻相對“保守”,,往往只是說明“有保肝作用,,酒前吃能增酒量,酒后吃能治不舒服”,,并不會夸張地說明能夠清除體內酒精殘留,。對此,有業(yè)內人士表示,,這和其他保健品經營的情形差不多,,藥店尤其是連鎖藥店的經營往往相對規(guī)范一些。而對于藥店來說,,規(guī)范的保健品經營不僅僅來自于負責任的推薦和介紹,,還來自于確保質量的嚴格采購。
“采購保健品既簡單又不簡單,。”哈爾濱一家連鎖藥店的采購部經理對記者說,。保證產品是合格產品并不難,通常細心考察廠家和產品的批文和資質就行了,。難的地方在于找到利潤和品質之間的平衡點,。據該采購部經理透露,藥店保健品銷售的毛利潤大約可以達到50%左右,,屬于高毛利品種,,因此如何協(xié)調利潤和品質的關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記者在參加保健品展會時注意到,,不同產品的供貨價差別巨大,。一位業(yè)內人士表示,雖然同樣是合格產品,,但品質相差很多,。國內保健品市場上魚龍混雜,,再加上保健品和藥品的鑒別方法不同,藥學專業(yè)畢業(yè)的采購員在鑒定保健品時常常“無用武之地”,。所以為了挑選品質優(yōu)秀的產品,,嚴把質量關,一些連鎖藥店的采購人員往往到生產企業(yè)進行考察,。“比如通過察看原材料,,就可以大致判斷出成品的真實成分;通過檢查原材料的品質,,可以大致判斷出產品的功效,,等等。”以宣稱產品含人參成分的某產品為例,,通過調查生產廠家的原材料情況,,就可大致判斷出該產品是否真正含有人參成分,以及成品的品質如何,。
關心“實效”
“其實,,挑產品往往也就是挑廠家。”一位業(yè)內人士說,。如果供應商和藥店都能做到不急功近利,,真正關心產品的效果,銷售就容易出成績,。
有觀點認為,,保健品的消費人群有兩類:第一類是自己服用,這類消費者服用保健品的目的是輔助治療,,或是預防和調養(yǎng),;第二類是禮品消費,這類消費者主要是想選擇禮品,,較少看重保健品本身,。比較而言,后者在超市和藥店均可能發(fā)生購買行為,,而前者則需要更多的健康服務,,是藥店最應該,也更容易爭取的顧客,。
“這類消費者最關心的無疑就是功效,,而這也往往是最難辦的。”該業(yè)內人士說,。再優(yōu)秀的保健品,,其見效通常也需要一個過程;相反,,一些問題保健品,,由于其中違法添加藥物成分,,卻見效“神速”。比如媒體曾報道,,某老漢有糖尿病,,一直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降糖藥物,血糖控制得很好,。后來他女兒聽別人介紹,,一種降糖的保健品不錯,,就買來給老先生吃,。沒想到老人吃了一段時間后,竟然出現渾身冷汗,、頭暈心慌的情況,,最厲害的一次竟然意識不清。經檢查,,原來該保健品中非法添加了降糖藥格列齊特,,導致老人重復用藥,引起低血糖,。如果不是就醫(yī)及時,,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
可是,,很多消費者偏偏不懂得這個道理,,對于見效“緩慢”的保健品,往往還沒看到效果就匆匆放棄,。這就把一心生產和經營優(yōu)質保健品的廠商和藥店推倒了一個尷尬的位置上,。對此,一位連鎖藥店的負責人表示,,要走出尷尬,,就需要廠家和藥店共同努力,讓消費者充分了解產品以及自身的變化,。
他表示,,首先藥店應注重具體的服務形式。在銷售產品前,,盡量提供儀器檢測及專家咨詢診斷,,讓消費者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便在服用后和自己以前的身體狀況不斷進行對比,,時刻掌握產品的效果,。其次,還要建立消費者檔案,,通過電話以及聯(lián)誼活動等方式及時跟蹤,,幫助顧客堅持服用,,確保療效。
而生產廠家需要做的就是不急功近利,,配合藥店做好上述工作,。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實現穩(wěn)定的銷售,,同時也是對生產企業(yè)和藥店的品牌帶動,。(生物谷Bioon.com)
相關評論:
上半年保健品進出口同增 私營企業(yè)成出口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