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具有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之功,,主治頭痛、眩暈,、脅痛腹疼,、經閉、難產,、癰疽瘡等癥,。川芎喜溫和、濕潤氣候,,要求陽光充足,,但幼苗期怕烈日、高溫,,宜生長在土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豐富的砂質壤土,,忌澇洼地及連作,。據有關資料介紹,,川芎主產于四川的都江堰、彭州,、新都等縣市,,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川芎應用歷史悠久,,栽培技術成熟,,為我國傳統(tǒng)大宗常用中藥材,亦是我國主要中藥材出口創(chuàng)匯品種,,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全國年用量大約在9000噸。 常年經銷川芎中藥材的李老板介紹說,,川芎行情潮起潮落,,價格波動較大。據他回憶,,1985年川芎產地收購價近2元(千克價,,下同),市場價2.8元左右,,藥農生產積極性受到傷害,,川芎種植面積因此銳減,市場供應靠庫存彌補,。隨著庫存的轉薄,,1987年~1988年川芎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升,,市價由3元~5元逐漸升為5元~6元,、10元~13元、15元~18元,,價格最高時升為35元~42元,。價格的不斷翻升,極大地刺激了產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盲目的大面積發(fā)展,終于釀成了該品市滯價落的苦果,。1989年該品價格落至7元~8元,,走動緩慢;1990年產大于銷的川芎價格繼續(xù)下挫,,市價一般在4元~6元間走動,;1991年該品行情稍有好轉,價格反彈,,市價6元~8元,;至1992年,,價格又開始不斷下滑,市價由6元~8元落為3元~4元,;1993元~1994年,,川芎的種植規(guī)模縮小,,產量較1992年減少了60%,,庫存得到較好的消化,年底開始走暢價升,,由3元~4元逐漸升為5元~6元,;1995年~1996年,,川芎行情繼續(xù)看好,,價格不斷上揚,一般市價7元~8元,;1997年川芎受災害影響,,減產幅度較大,市場貨量顯緊,,部分藥商見有商機便入手吸貨炒作,,價格扶搖直上,由9元~10元不斷攀升至25元~30元,;1998年川芎價格繼續(xù)上升,,最高時升至35元~40元。 價格的不斷攀升,,再一次刺激了農民種植川芎的積極性,,盲目的大面積發(fā)展導致了川芎價格又一次銷遲價落。1999年川芎產新后價格下滑到8元~12元,,后來又落至6元~9元,,且走動緩慢;2000年~2001年,,川芎產量繼續(xù)增多,,價格跌入谷底,市價2.8元~3.9元,,貨量走動遲滯,;2002年,川芎種植面積相應減少了很多,,當年因受多雨影響,,產量有所減少,但由于該品庫存豐厚,,價格變化不大,,一般市價4元~5元,;2003年,“非典”疫情把走動遲緩價格低谷的川芎喚醒,,價格開始不斷上升,,最高時升為15元~20元。但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價格又回落到6元~9元,;2004年藥市進入近幾年最低谷,各品種價格均下滑市滯,,川芎也落至4.7元~5.5元,。 進入2005年春季,藥市交易活躍,,多數藥材品種走暢價升,,川芎也和其他藥材品種一樣價格略有上揚,目前新貨市價5.5元~6元,,陳貨市價5元~5.5元,。但由于該品仍有部分庫存,價升后很快又轉穩(wěn),,走動一般,。 該品后市行情怎樣呢?業(yè)內人士王老板分析說,,川芎為常用中藥材,,需求量較大,但由于該品已形成種植規(guī)模,,產量豐裕,,故其價格短期時間內難以回升,隨著藥市的進一步復蘇和該品庫存的消耗轉薄,,川芎后市行情將趨于看好,。 (轉載自《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