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類抗生素與抗菌藥耐藥菌發(fā)展迅速,。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PRSP),、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AmpC酶與金屬β-內酰胺酶(MBL)產(chǎn)生菌,、多種耐藥性結核桿菌(MDRMT)等的出現(xiàn),,給臨床治療造成嚴重困難,,因而國內外都更加關注抗耐藥菌藥物的研發(fā)。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張致平教授介紹了為控制耐藥菌感染,、探索抗耐藥菌藥物采用的三種基本策略,?!? ?。e極研發(fā)創(chuàng)新抗菌藥物 張致平說,研究具有新型化學結構,、新作用機制,、新作用靶位的新抗菌藥是克服病原菌耐藥性的有效途徑。近年已有三種主要抗革蘭氏陽性(G+)耐藥菌的新藥和兩種具有新作用機制的強力抗真菌抗生素上市,,還有一些頗具前景的化合物正在研究之中,。 新鏈陽霉素(奎奴普?。_福普?。常啊茫罚埃┯涉滉柮顾亟?jīng)修飾制得。與細菌核糖體50S亞基結合,,抑制蛋白合成,。對G+菌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包括MRSA,、PRSP,、VRE?!? 利奈唑酮為全新的合成的惡唑烷酮類化合物,。與細菌核糖體結合,妨礙翻譯過程中70S′起始復合物的形成,,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對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釀膿鏈球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等G+菌有強大的抗菌活性,,對MRSA、PRSP,、VRE仍然保持高度活性,。 達托霉素為酸性脂肽類抗生素,,通過改變細菌細胞膜電位,,阻斷細胞膜輸送氨基酸,,干擾肽聚糖合成。對各種G+球菌,,包括MRSA,、VRE等有強大殺菌作用?!? 卡泊芬凈由PnenumocandinB0半合成制得的半合成脂肽類抗生素,,抑制β-1,3-葡聚糖合成酶活性比原抗生素強70~100倍,。對曲霉菌屬和念珠菌屬有強大的抗真菌作用,,對若干絲狀真菌也有作用?!? 米卡芬凈由PneumocandinA0修飾制得,。對念珠菌屬、曲菌屬具有廣泛抗真菌作用,,對耐氟康唑與依曲康唑的念珠菌亦有作用,。對念珠菌的作用是殺菌,對曲霉菌屬則是抑制發(fā)芽與菌絲延長,?!? --現(xiàn)有藥物的結構修飾 在作用機制和耐藥機理與構效關系研究成就的指導下,,修飾現(xiàn)有抗生素與合成抗菌藥的結構,,是尋找抗耐藥性細菌藥物的另一重要途徑?!? 張致平介紹,,近年經(jīng)結構修飾開發(fā)成功的新藥有抗生素3種(泰利霉素、比阿培南,、益他培南),,合成抗菌藥4種(巴洛沙星、帕珠沙星,、魯利沙星,、吉米沙星),抗真菌藥兩種(伏立康唑,、磷氟康唑),。 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克服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菌的策略有三:一是β-內酰胺酶抑制劑與抗生素合用,,保護抗生素免遭分解,;二是修飾抗生素結構,降低酶底物結構適應性;三是修飾抗生素結構,,增強青霉素結合蛋白的親和力,。如比阿培南和益他培南就是通過改變青霉素主核,降低底物結構適應性而研發(fā)的新抗生素,?!?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耐藥機制是細菌產(chǎn)生氨基糖苷磷酸轉移酶、乙酰轉移酶,、核苷轉移酶等修飾酶,,使特定的羥基或氨基發(fā)生磷酸化、乙?;蛳佘栈?。因此,選擇地消去氨基糖苷分子中的某些羥基,、烷化氨基,、以羥基氨基酸酰化特定的氨基,,可有效地克服耐藥性,。如地貝卡星、奈替米星,、阿米卡星,、阿貝卡星等?!? 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耐藥機制為:作用靶位變異,,降低大環(huán)內酯對核糖體的親和性;細菌細胞膜滲透性降低,;主動外排進入菌體內的藥物,;產(chǎn)生分解大內酯環(huán)或修飾特定基團的滅活酶等。在克服耐藥性探索中發(fā)現(xiàn)酮內酯,、酰內酯,、去氫內酯、大環(huán)內酯-4′-氨碳酸酯四個系列有前景的結構,。如2001年上市的具有酮內酯結構的泰利霉素對大環(huán)內酯耐藥菌尤其對肺炎球菌有很強的作用,,用于呼吸系統(tǒng)感染?!? 喹諾酮類抗菌藥近年來上市的喹諾酮類藥物有莫替沙星,、佳替沙星、吉米沙星,,正在開發(fā)中的有西他沙星,、DC-756,、DQ-113、DW-286,、HSR-903、T-3811等,。如吉米沙星可均衡地作用于兩個靶位(細菌DNA促旋酶與DNA拓撲異構酶IV),,抗菌性能優(yōu)于現(xiàn)有應用品種。巴洛沙星抗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腸球菌等G+菌的活性比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強,,與妥舒沙星相似,,對支原體、衣原體的活性也比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強,。 唑類抗真菌藥近年上市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唑類抗真菌新藥有伏立康唑,、磷氟康唑,。伏立康唑對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屬有良好作用,抗曲霉菌屬作用比依曲康唑強,,適用于侵襲性曲霉菌病及嚴重真菌感染,。磷氟康唑是氟康唑的前藥,溶解性好,,可減少輸液量,,減輕循環(huán)系統(tǒng)負擔,適用于念珠菌屬,、隱球菌屬真菌引起的真菌血癥,、呼吸、消化道,、尿路真菌病,、腹膜炎、腦膜炎等,?!? --研發(fā)抗菌藥物輔助劑 張致平指出,,除對抗菌藥物自身的研究不斷深入外,,現(xiàn)在很多研究機構已經(jīng)將重心轉移到那些對抗菌藥物發(fā)揮抗感染作用有協(xié)同、調節(jié)作用的輔助劑研究上,。比較被人們關注的抗菌藥物輔助劑主要有下列幾種,?!? 抗菌增強劑。β-內酰胺增強劑MC-270252,、MC-200616與β-內酰胺類抗生素并用可使抗MRSA的最小抑菌濃度大幅度下降,。抗真菌增強劑DU-6859a本身無抗真菌活性,,但與兩性霉素B,、唑類抗真菌藥合用對白色念珠菌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抗生素滅活酶抑制劑,。臨床分離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耐藥菌絕大多數(shù)是β-內酰胺酶產(chǎn)生菌,并用β-內酰胺酶抑制劑當可克服此種耐藥性,。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新β-內酰胺酶抑制劑有C型β-內酰胺酶抑制劑,,金屬β-內酰胺酶抑制劑,抑制A,、B,、C、D型酶的廣譜β-內酰胺酶抑制劑,?!? 增強藥物膜滲透性。在抗生素作用下,,細菌外膜發(fā)生變異,,藥物不能滲入,是細菌出現(xiàn)耐藥性的普遍機制之一,。設法啟動新的通透孔道,,提高藥物滲透性,或并用滲透性促進劑均可改善此種耐藥性,。若干帶有兒茶酚或羥吡酮部分結構的頭孢菌素,,如LB-10517與MT-0703-S等可經(jīng)由鐵轉運體系介導透過菌膜,對起因于Porin蛋白變異的亞胺培南耐藥性綠膿桿菌有抗菌活性,,對耐氧氟沙星的綠膿桿菌亦有作用,。 外排泵抑制劑,。細菌細胞膜上存在一類蛋白,,在能量支持下,可將藥物選擇或非選擇性地泵出胞外,,使菌體內的藥物濃度降低而導致耐藥,。這是細菌獲得耐藥性的又一普遍機制。抑制此類蛋白(外排泵)可改善耐藥性,。近年發(fā)現(xiàn)多種外排泵抑制劑,,如Tet泵抑制劑13-CPTC與多西環(huán)素合用可抗耐四環(huán)素的大腸埃希菌等細菌,。NorA泵抑制劑INF-271可抑制NorA泵,增強環(huán)丙沙星對NorA表達細菌與多重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活性,。 (新華社提供,,未經(jīng)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