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無力,、爬樓梯困難,、鴨步易栽跟頭需引起注意
三分之一“海綿娃娃”就診晚了
記者 許沁
晚報訊 起初是走路無力、飄忽搖擺,,甚至呈鴨步態(tài),,容易栽跟頭,連爬樓梯也有困難,,最終需要輪椅支撐……由于走路如同踩在棉絮之上,,身患DMD(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罕見病的孩子也被稱為“海綿寶寶”。昨天(20日),,80個DMD患者家庭,、48位患兒與專家、醫(yī)師一起參加首屆上海DMD轉化醫(yī)學暨康復護理國際研討會,。臨床上,,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的“海綿寶寶”就診已晚,已出現(xiàn)嚴重癥狀,,對此,,專家提醒,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走路乏力,、爬樓梯吃力等早期癥狀時,,需仔細觀察,及時就醫(yī),。
胡先生是上海地區(qū)DMD患兒小軍(化名)的爸爸,,也是一位與DMD疾病勇敢斗爭的斗士,。早些年,他的小舅子因DMD疾病去世,,如今,,他的兒子小軍也患有這種罕見疾病。作為兩代患兒的男性直系家屬,、家里唯一的頂梁柱,,他身負精神與經(jīng)濟雙重高壓。胡爸爸白天在碼頭搬運黃沙,,晚上在家照顧小軍,。他的兒子比一般同齡孩子更脆弱、更敏感,,更需無微不至的呵護,。胡爸爸說,正常人走路總是踩在實地之上,,而小軍走路卻如同踩在棉絮上,,飄飄忽忽,容易摔跟頭,,爬樓梯也有困難,,再過幾年就需要輪椅的支撐了……但父愛如山,胡爸爸給予兒子的不僅有寬闊的肩背,,更有堅毅的心,!一方面,他在體力上充當兒子的輪椅,,另一方面,,他在精神上充當兒子的導師,小軍在爸爸教導下,,雖然肌無力明顯,,但知書達理,堅強懂事,,非常體諒父母的難處,。天無絕人之路,就在今年夏天,,胡爸爸的第二個健康寶寶誕生了,。經(jīng)過復旦附屬兒科醫(yī)院DMD肌病工作室李西華醫(yī)生的產前診斷與產后確診,這個新生兒是真正意義上健康的小生命,!從今往后,,這種罕見病遺傳型家庭將徹底擺脫厄運,步入正常生活軌道。
“由于家長未能早期發(fā)現(xiàn),,或認識不足,,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的DMD患兒來就診時已癥狀嚴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副院長王藝教授分析說,,DMD(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是一種嚴重的神經(jīng)肌肉遺傳性疾病,,不僅是終身性的,而且還致命,。目前該病發(fā)病率在男嬰中大約為1/3500,,女性為致病基因的攜帶者。一般來說,,患兒在2至3歲階段發(fā)病,,骨骼肌出現(xiàn)進行性萎縮,出現(xiàn)脊柱側彎,、乏力,、肌肉萎縮,喪失活動能力,。若不治療干預,患者通常在12歲前失去行走能力,,與輪椅為伴,,最終呼吸功能減退,因心肺功能衰竭在20至30歲期間死亡,。臨床上,,不少患兒直到6至7歲才被發(fā)現(xiàn)問題嚴重,家長才帶孩子就診,。對此,,王藝提醒家長,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走路容易吃力,、上下樓梯容易累等現(xiàn)象,,需引起注意。
“由于DMD疾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罕見病,,患兒父母雖有無言的痛楚,,但也只能默默嘆息!”王藝說,,希望通過科學治療,,延緩病人疾病進程,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并發(fā)癥和合并癥,。
考慮到該病對患者及家庭、家人的打擊都是致命的,,在科學診斷,、治療的同時,,更需對DMD家庭提供精神和心理的支持。昨天的研討會上,,還有不少來自社會的愛心人士和志愿者參與,。由社會愛心人士發(fā)起,聯(lián)合兒科醫(yī)院與慈善機構共同成立的DMD專項基金,,作為國內第一個針對DMD罕見病的醫(yī)療診斷,、康復護理、疾病研究,、患兒關愛扶持的專項平臺,,從單純的救助關愛向社會關愛轉變,除建立罕見疾病數(shù)據(jù)庫,、開發(fā)檢測手段等,,還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對DMD疾病公眾科普宣傳,并建立志愿者隊伍,,為DMD貧困家庭提供生活和精神援助,,協(xié)助融入社會,促進社會和公眾對DMD患者的了解和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