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述湘 本報記者 吳紅月
數(shù)字健康
糖尿病作為聯(lián)合國確定的四大慢性非傳染性疾?。∟CD)之一,,在中國影響著9200多萬患者以及其家屬,帶來巨大的社會,、經(jīng)濟壓力,,加強糖尿病防治已經(jīng)迫在眉睫。中國醫(yī)藥報刊協(xié)會(CPNPA)于2012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了“慢病防治健康行”大型公益活動,,并召開了關注糖尿病診療為主的“臨床路徑應用研討會”,。從媒體角度審視糖尿病防治領域的現(xiàn)狀、問題以及信息傳播特點等,,為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參考,此前國內尚未有這方面的嘗試,。問卷調查自2012年11月14日至2012年12月30日,,2013年3月完成分析和報告撰寫,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的新聞報道基本反映了國內主流媒體的醫(yī)藥健康類編輯記者對于糖尿病防治現(xiàn)狀,、問題和傳播認知的狀況。
半數(shù)新聞來自糖尿病主題宣傳日
數(shù)據(jù)顯示,,44%的調查對象在開展糖尿病防治新聞報道方面已經(jīng)超過5年,,已從事3—5年的占11%,可以看出,,超過半數(shù)的調查對象報道糖尿病相關新聞超過3年,,已對健康領域,尤其是糖尿病防治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此外,,記者獲取糖尿病防治新聞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于新聞發(fā)布會(69%);學術活動(57%),;科普宣傳活動(57%),;與“糖尿病日”等健康日相關的主動選題(56%)等。
在認為“當前公眾對Ⅱ型糖尿病防治的認知誤區(qū)”中,,超過50%的調查對象選擇以下4個方面的誤區(qū):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在降糖安全方面,只考慮到低血糖,、體重增加,、胃腸道反應;在發(fā)病早期,,對未來并發(fā)癥及肝腎功能減退等的預防,,可以緩緩再說;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檢測腎功能不見得那么有必要,。
新聞所困惑和忽視的問題
做醫(yī)藥健康類新聞報道的時候,,采編人員對報道領域的困惑,將決定其報道視角,、內容選擇和報道方向的調整,。調研結果顯示,所列采編人員可能感到困惑的主要問題是,,超過60%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對全面考慮安全用藥的各種因素宣傳不夠”和“用藥時過于注重對當前病情的控制,,缺乏預防后期并發(fā)癥和肝腎功能減退的意識”。
調研活動中,,多數(shù)調查對象表示,,通過填寫這一問卷,有機會重新梳理糖尿病防治理念及相關知識要點,,有助于將來更好地選擇報道方式,、角度和重點,調整宣傳報道策略,,提高報道質量,。
公眾對糖尿病認識已獲提升
在從事醫(yī)藥健康類新聞報道的記者眼中,目前我國公眾在糖尿病防治的關注點已經(jīng)走出了認知的初級階段,,如一味尋求治療上的“去根”,,或者“談藥色變”,已經(jīng)認識到將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療效與風險相結合的重要性,,能夠關注到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尋求規(guī)范化治療,,加強對糖尿病危害的認識,,如何減少治療用藥副作用等多個方面,。公眾對糖尿病認知程度已經(jīng)更趨科學化、理性化,,這與糖尿病防治事業(yè)的開展多年來取得的進步,,以及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密切相關,也反映了公眾健康素養(yǎng)在逐步提升,。
最新科技成果受追捧
最新的醫(yī)藥科研成果及規(guī)范的診療服務,,對填平防治新知到防治行動之間的巨大溝壑,開展糖尿病防治知識和信息傳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這正需要學術界與媒體人員一道努力,,將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新動態(tài)、新認識和新觀念,,及時通過有效傳播方式和途徑,,傳播給廣大觀眾,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媒體,、患者和公眾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悉新的成果和進展,并對以往的認知進行修正,,可有效地減少糖尿病診療和預防中的潛在風險,。
此次的調研活動表明糖尿病健康傳播方式和路徑更加強調科學性,這對于提升社會對糖尿病防治的參與和理解,,對提升新聞和科普知識宣傳報道的質量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數(shù)字健康
糖尿病作為聯(lián)合國確定的四大慢性非傳染性疾?。∟CD)之一,,在中國影響著9200多萬患者以及其家屬,帶來巨大的社會,、經(jīng)濟壓力,,加強糖尿病防治已經(jīng)迫在眉睫。中國醫(yī)藥報刊協(xié)會(CPNPA)于2012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了“慢病防治健康行”大型公益活動,,并召開了關注糖尿病診療為主的“臨床路徑應用研討會”,。從媒體角度審視糖尿病防治領域的現(xiàn)狀、問題以及信息傳播特點等,,為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參考,此前國內尚未有這方面的嘗試,。問卷調查自2012年11月14日至2012年12月30日,,2013年3月完成分析和報告撰寫,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的新聞報道基本反映了國內主流媒體的醫(yī)藥健康類編輯記者對于糖尿病防治現(xiàn)狀,、問題和傳播認知的狀況。
半數(shù)新聞來自糖尿病主題宣傳日
數(shù)據(jù)顯示,,44%的調查對象在開展糖尿病防治新聞報道方面已經(jīng)超過5年,,已從事3—5年的占11%,可以看出,,超過半數(shù)的調查對象報道糖尿病相關新聞超過3年,,已對健康領域,尤其是糖尿病防治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此外,,記者獲取糖尿病防治新聞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于新聞發(fā)布會(69%);學術活動(57%),;科普宣傳活動(57%),;與“糖尿病日”等健康日相關的主動選題(56%)等。
在認為“當前公眾對Ⅱ型糖尿病防治的認知誤區(qū)”中,,超過50%的調查對象選擇以下4個方面的誤區(qū):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在降糖安全方面,只考慮到低血糖,、體重增加,、胃腸道反應;在發(fā)病早期,,對未來并發(fā)癥及肝腎功能減退等的預防,,可以緩緩再說;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檢測腎功能不見得那么有必要,。
新聞所困惑和忽視的問題
做醫(yī)藥健康類新聞報道的時候,,采編人員對報道領域的困惑,將決定其報道視角,、內容選擇和報道方向的調整,。調研結果顯示,所列采編人員可能感到困惑的主要問題是,,超過60%的調查對象選擇了“對全面考慮安全用藥的各種因素宣傳不夠”和“用藥時過于注重對當前病情的控制,,缺乏預防后期并發(fā)癥和肝腎功能減退的意識”。
調研活動中,,多數(shù)調查對象表示,,通過填寫這一問卷,有機會重新梳理糖尿病防治理念及相關知識要點,,有助于將來更好地選擇報道方式,、角度和重點,調整宣傳報道策略,,提高報道質量,。
公眾對糖尿病認識已獲提升
在從事醫(yī)藥健康類新聞報道的記者眼中,目前我國公眾在糖尿病防治的關注點已經(jīng)走出了認知的初級階段,,如一味尋求治療上的“去根”,,或者“談藥色變”,已經(jīng)認識到將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療效與風險相結合的重要性,,能夠關注到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尋求規(guī)范化治療,,加強對糖尿病危害的認識,,如何減少治療用藥副作用等多個方面,。公眾對糖尿病認知程度已經(jīng)更趨科學化、理性化,,這與糖尿病防治事業(yè)的開展多年來取得的進步,,以及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密切相關,也反映了公眾健康素養(yǎng)在逐步提升,。
最新科技成果受追捧
最新的醫(yī)藥科研成果及規(guī)范的診療服務,,對填平防治新知到防治行動之間的巨大溝壑,開展糖尿病防治知識和信息傳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這正需要學術界與媒體人員一道努力,,將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新動態(tài)、新認識和新觀念,,及時通過有效傳播方式和途徑,,傳播給廣大觀眾,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媒體,、患者和公眾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悉新的成果和進展,并對以往的認知進行修正,,可有效地減少糖尿病診療和預防中的潛在風險,。
此次的調研活動表明糖尿病健康傳播方式和路徑更加強調科學性,這對于提升社會對糖尿病防治的參與和理解,,對提升新聞和科普知識宣傳報道的質量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