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幸福,?積極心理學或者幸福、康樂,、生活質量等研究都給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Tatzel說道,。有幾項研究已經證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能力、自主權,、積極的人際關系,、自尊心和個人成長。并且有研究顯示,,與滿足這些需求相比,,人們對金錢財富的需求所花費的時間遠多于花在個人意義活動和社會關系上的,。
Tatzel的演講說明了究竟有多少個消費者因素與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相關。唯物主義不僅不利于環(huán)境,,更不利于消費者的福利,。Tatzel說道:“隨著對已有東西的厭倦和對新事物的渴望,人們的需求逐步升級,,這反而導致了更多的消費和更多的浪費,,能源消耗和大氣中的碳排放量也更多。人們想要的東西和擁有的東西差距越大,,不滿的情緒就會越強烈,。唯物主義思想的減少就等于幸福的增加?!?/p>
Tatzel指出,,另一條幸福之路就是節(jié)儉,這意味著節(jié)約資源及資金,。據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節(jié)儉的人通常來說會比較幸福。她說道,,這可能是避免了花費過多的負面影響,,而負債是避免不愉快的一種方式。
與有事情發(fā)生相比,,人們更喜歡做事,。據其他的研究的發(fā)現(xiàn),人們意識到,,想要實現(xiàn)更持久的幸福,,是要通過改變他們的活動而不是改變物質環(huán)境。Tatzel說道:“在記憶中體驗生活是無與倫比的,,要經常與他人分享,,我們并無必要擁有一個資源密集型社會?!?/p>
她還描述了另外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個人才華和人際關系比金錢和名譽更能使人快樂,而且人們從中能通過擁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意識,,使得自己不去在意別人是怎么看待他們的財產的,。
Tatzel說,當談到錢時,,研究發(fā)現(xiàn)高收入可以滿足生活,,但不能買到快樂。研究發(fā)現(xiàn),反映了人們日常的娛樂,、壓力,、悲傷、憤怒和喜愛等經歷的情感健康,,決定了生活的愉快與否,,而擁有金錢與反映人們對生活的思考的人生評價對其影響是不同的。生活的總體狀況是隨著收入穩(wěn)步上升的,。情感健康也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在年收入超出75000美元的人中就沒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了,。
Tatzel說:“社會上有些人崇拜腰纏萬貫的富人所設定的成功標準,,這種標準雖無法企及卻領導著我們通過更多的勞動和付出去實現(xiàn)它。消費驅動型經濟正在冷卻,,減少工作和消費不僅有利于環(huán)境,,更有利于人類自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