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鑒別診斷
炎癥性腸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S) 和 HAEC 有類似的癥狀,,其共有癥狀包括腹痛,、發(fā)熱、腹瀉,、大便次數(shù)增加,。有作者報道 10 例 HD 術后發(fā)生 IBS 的病例報告,因其癥狀類似,,按照 HAEC 治療時,,患兒臨床癥狀無改善,但是調整至 IBS 的治療方案時,,患兒癥狀緩解,。直腸活檢顯示為慢性炎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及腸隱窩膿腫,。
從臨床表現(xiàn)上,,患兒有貧血、發(fā)育遲緩,、直腸陰道瘺,、肛周或瘺口周圍膿腫更加提示 IBD 而非 HAEC,此時應該行上,、下消化內鏡,、活檢、IBS 的血清標志物檢查,;并行直腸活檢,,在排除有無無神經節(jié)細胞段殘留的同時,也尋找 IBS 的診斷依據(jù),,如果按照 HAEC 治療,,患兒臨床癥狀無改善,可試驗性按照 IBS 治療,,黏膜免疫異?;蛟S在 HD 術后 IBD 的發(fā)生中起著重要作用。
二,、HAEC 的治療
1.保守治療治療的核心是液體復蘇,、胃腸道減壓及抗生素治療。HAEC 發(fā)作時的嚴重程度決定了抗生素的選擇,。早期即應給予甲硝唑,,以治療和 HAEC 發(fā)生相關的厭氧菌(包括艱難梭菌),,癥狀嚴重者予廣譜抗生素,必要時給予萬古霉素,。溫鹽水清潔灌腸應盡早開始,,每日 2-4 次,并根據(jù)患兒年齡盡量選擇管徑大的橡膠軟管,,可開多個側孔以利引出灌洗物,。
初次洗腸直至灌洗液清亮,次日繼續(xù)洗腸直至癥狀改善,。對于癥狀嚴重者,,初始幾次洗腸一般不做保留灌腸,尤其是新生兒腸壁薄弱,,保留灌腸增加了穿孔機會,。擴肛可以防止吻合口早期狹窄發(fā)展成晚期狹窄,也可以起到減壓作用,。
2.益生菌對 Ednrb(-/-) 受體缺失的 HD 模型小鼠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神經節(jié)細胞段的結腸缺乏早期正常結腸中大便所含的微生物,,HAEC 是細菌種類失衡的結果,,從無害菌群轉為有害菌群,,因此手術標本或直腸活檢如發(fā)現(xiàn)患兒 HAEC 的病理分級為 3 級或更高病變,則無論有無臨床表現(xiàn),,術后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防 HAEC 進展,。
但益生菌是否對 HAEC 有效存在爭議,國外一項前瞻性雙盲隨機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益生菌并不能減少術后 HAEC 的發(fā)生,。不合并 HD 的便秘患兒并不發(fā)生腸炎,,提示單一細菌并不能解釋所有病例的 HAEC,致病菌和益生菌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并非通過簡單的口服益生菌就可以解決,。
3.腸造瘺手術 出現(xiàn)敗血癥和嚴重 HAEC 患兒,,應考慮腸造瘺,尤其是初次癥狀就表現(xiàn)出敗血癥及嚴重 HAEC 的新生兒,。但在一些危險因素存在下:如合并發(fā)育遲滯性疾患,、HAEC 治療后不緩解、術前存在多個 HAEC 的高危因素,,仍需腸造瘺,。值得重視的是腸造瘺術肯定會改善患兒癥狀,但并不能在所有病例中去除 HAEC,,合并發(fā)育障礙疾病的 HD 患兒,,即使腸造瘺,也可反復出現(xiàn) HAEC,。
三,、術后反復發(fā)生 HAEC 的診治
術后 HAEC 反復發(fā)生的 HAEC 發(fā)生率為 2%,,保守治療對 81.5% 的患兒有效,但有 18. 5% 的患兒需要外科手術,。對于反復發(fā)生的 HAEC,,國外一些機構的標準治療是:少渣、不含乳酸飲食,,以減少細菌過度增殖的底物,。癥狀惡化時給予腸道抗生素。并要考慮器質性病變可能,。
體檢重點了解有無吻合口狹窄,,尤其是經肛門拖出術后,因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吻合口狹窄,。結腸造影評估拖出術后有無狹窄,、Duhamel 術后巨大囊袋、Soave 瓣梗阻,、擴張的無神經節(jié)細胞段殘留及下拉腸管有無扭轉,。下拉腸管扭轉者應及時再次手術。
早期狹窄或許是吻合口瘺所致,,只是當時未表現(xiàn)出相應癥狀,,而遠期狹窄則歸因于吻合口缺血致纖維化并隨之狹窄。對于吻合口狹窄患兒,,推薦先擴張,,若無效,再次行拖出術,。文獻報道每日 2 次擴肛,,直至擴肛器的直徑增加至合適大,此后逐漸減少擴肛頻率直至停止擴肛,,包括復發(fā)性狹窄在內的所有狹窄都通過該方法治愈,。
拖出術后反復發(fā)生 HAEC 患兒多存在末端腸管腸神經細胞發(fā)育不良,一項 meta 分析也表明,,無神經節(jié)細胞段殘留和移行段殘留在 HD 術后再次手術患兒中約占 1/3,。目前我們已經認識到完整切除神經節(jié)細胞發(fā)育不良的腸管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術后便秘及 HAEC 的發(fā)生率和其嚴重度,結合術前鋇劑灌腸 24 h 鋇劑潴留的范圍,,并在 HD 的根治手術中聯(lián)合應用改進的 AChE 和 LDH 染色,,快速地作出診斷并準確判斷病變腸段的范圍,可完整切除病變腸管,,無復發(fā)病例,。
下拖術后仍有反復 HAEC 的患兒應實施直腸活檢,直腸活檢應取全層,,評估有無神經節(jié)細胞和神經干是否粗大,,但 HAEC 急性期不推薦行直腸活檢以免穿孔,。HAEC 的一種罕見原因繼發(fā)性無神經節(jié)細胞癥,患兒需要再次行拖出術,。Dickie 等分析 36 例經肛門 Soave 拖出術后再次手術者,,發(fā)現(xiàn)有 10 例系 Soave 瓣梗阻導致反復 HAEC ,切除 soave 瓣和近端擴張結腸后隨訪 1-17 個月無 HAEC 出現(xiàn),。
如果排除上述解剖和病理病變,,對于反復發(fā)生的 HAEC,可以采用如下的治療手段,。
1.色甘酸鈉 (SCG) SCG 廣泛應用于呼吸道過敏,、食物過敏和炎癥性腸病。目的在于抑制大腸黏膜的炎癥活性,。慢性和復發(fā)性 HAEC 臨床癥狀接近于 IBD ,,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
方法為 100 mg/ 次,,每日 4 次,,如初始劑量持續(xù) 6 周對 SCG 無反應,劑量增加到 200 mg/ 次,。在開始口服之后 6 個月,,再次評估,癥狀無改善則停藥,,對有效患兒,,逐漸減少劑量至最小有效劑量水平 (300-400 mg/d),。作者報道 8 例患兒中有 6 例癥狀明顯改善,,認為對 IBD 有效的抗炎藥物可以減輕反復的 HAEC 癥狀。
2.肉毒素注射國內報道在截石位 3,、6,、9 點鐘位將肉毒毒素 A 注射入肛門內括約肌和直腸肌層內,總劑量 1.5 U/kg,,未發(fā)現(xiàn)腹脹,、便秘,肉毒素注射也顯著降低了 HD 拖出術后因梗阻所致的住院時間,,HD 術后梗阻患兒應該考慮到使用肉毒素,,但是長期的結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3.后側肌切開術 ( posterior myotomy/myectomy,,POMM) 拖出術后 1-2 年仍反復出現(xiàn) HAEC,,排除病理因素后,應該考慮 POMM ,,POMM 治療拖出術后的慢性便秘或反復 HAEC 效果良好,,而對于無神經節(jié)細胞殘留所致便秘,,則不適宜。Wildhaber 等報道 348 例患兒中有 32 例在拖出術后行 POMM,,對反復 HAEC,,75% 患兒癥狀消失,無一例患兒需要行再次拖出術,,且 POMM 的方式對于肛門總體功能并無關聯(lián),。
4.內括約肌側切 (internal sphincter myectomy,ISM) 均為病例報道,,大多數(shù)患兒有與肛門污糞相關的社會問題,,其療效值得懷疑,但是其出現(xiàn)肛門失禁的風險卻十分明確,,國內認為如果內括約肌切除太多,,影響肛管壓力及術后大便的控制甚至引起嚴重污糞,要慎重施行該術式,。
5.腸造瘺手術治療 HAEC 的治愈率高于保守療法,,及時的腸造瘺手術是挽救患兒生命的有效方法,因為先天愚型患兒的腸道動力及生活能力均差,,難以獲得正常的腸道功能,,有作者推薦直接行腸造瘺。
綜上所述,,雖然對 HAEC 的發(fā)病機制及高危因素的認識逐漸提高,,但手術前后仍然不能完全避免 HAEC 的發(fā)生。腸管減壓,、抗生素,、結腸灌洗依然是急性 HAEC 的治療核心,對反復發(fā)生的 HAEC ,,在排除器質性病變的基礎上,,可考慮外科干預如 POMM、肉毒素注射等,。但如果 HAEC 對藥物和外科干預都無效,,則最終只有行腸造瘺術。在治療上,,需要警惕與 IBS 鑒別,,雖然這一合并癥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