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上午,2015年“廣州科普大講壇”第三講在廣州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舉行,,長期從事登革熱,、人禽流感等急性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及研究工作的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醫(yī)師楊智聰就當下受到市民熱切關注的“登革熱”問題進行了專題演講,,提醒民眾加強對登革熱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適當措施積極預防登革熱。
市民游東南亞容易帶回“登革熱”
為何今年廣州市登革熱疫情的防控壓力較大,?
楊智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登革熱疫情加重的主要原因,,而近年來廣州不少市民出國旅游,特別是東南亞地區(qū)往往成為最熱門的旅游地,,在外感染登革熱病毒攜帶回國的情況也不容小覷,。
楊智聰說,登革熱由來已久,,在1779年就已被發(fā)現,,當時受制于醫(yī)療技術的局限性把它叫做“關節(jié)熱”或“骨頭熱”,,無法準確地核實病因,在1869年才被正式命名為“登革熱”,。該病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出現過,,只是近期登革熱的疫情發(fā)展較為嚴峻才引起很多市民的關注。
攜帶登革熱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叮咬人后該病毒在人體內寄生,,潛伏期為3日―15日,,一般5日―8日病患便會出現發(fā)燒、肌肉酸痛等臨床病狀,。
“如果該病患沒有被及時診斷又被其他蚊子叮咬后,,這些蚊子也會獲得這個病毒,結果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感染的人群和范圍會不斷擴大,。”楊智聰說,。據介紹,,目前全球疫情整體呈上升趨勢,全球疫情發(fā)病率排在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巴西,、越南和馬來西亞,。2014年是中國歷史上登革熱最大的一次暴發(fā),共導致46864例病例,,是1991年到2013年發(fā)病數總和的2.2倍,其中廣東省占了45189例,,死亡6例,,達到了病例總數的96%。
發(fā)病集中在白云,、越秀,、荔灣等老城區(qū)
據楊智聰介紹,2014年廣州市共報告登革熱病例37340例,,其中死亡5例,,發(fā)病高峰集中在9月和10月。從發(fā)病區(qū)域上來看,,發(fā)病集中在白云,、越秀、荔灣和海珠等老城區(qū),,整體上也呈現由中心城區(qū)向郊區(qū)過渡的趨勢,。
楊智聰表示,由于廣州外來人口多,,人員流動性大,,且不少非洲人士在廣州和非洲之間多次往返進行貿易活動,,存在很大的輸入性病例風險,針對這種情況,,目前廣州市政府對外籍人士入穗制定了一套完備的檢查體系,。
從病例的年齡層次上來看,病例數多集中在20歲到50歲之間的人群,,而發(fā)病率最高的往往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楊智聰表示,可能老年人平時喜歡去公園,、小區(qū)綠化帶活動,,而公園現在的綠化都做得很好,但這些地方也是蚊媒集中生長量比較大的地方,,被蚊蟲叮咬的可能性比較大,。
楊智聰同時談到,病媒蚊需要在有水的孳生源中才可繁殖,,病媒蚊的孳生源常常包括人工容器和天然容器兩大類,,如花瓶或花盆底盤、水桶,、陶甕及水泥槽,、料罐、便當盒,、塑膠杯,、樹洞、竹筒,、大型樹葉等,。“只要有凹的地方有水沉積,,就有孳生病媒蚊的風險,,像住宅區(qū)頂樓的蓄水池、閑置的水桶水缸,、家里養(yǎng)花的盆碟等都是病媒蚊最容易孳生的地方,。”楊智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