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栓塞(VTE)是住院期間常見病癥(26%)1。 固定劑量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磺達肝素大大降低了在內科和手術人群中癥狀性和無癥狀 VTE 的風險?2-4,。 體重指數(BMI)大于 30 kg / m2?的肥胖患者不僅具有高 VTE 風險?5,而且復發(fā) VTE?6?和血栓后綜合征(PTS)7?風險也會增加,。不幸的是,,肥胖雖然是一個主要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在法國,,過去十年中成年人群肥胖患者比例高達 17%,,但對于該類患者血栓預防的研究數據有限,因為大多數針對該類人群的研究為減肥手術患者的相關研究,。事實上,,僅三項符合標準的關于肥胖患者血栓預防的大型研究囊括了約 10-20% 肥胖患者。此外,,在內科肥胖住院患者中,,VTE 預防相關研究數據極少且僅關注 BMI 大于 40 kg / m2?的極端肥胖人群。由于 LMWH 的分布以體重為基礎,,肥胖影響血漿藥物分布和藥代動力學,,標準劑量可能會降低療效?8,因此,,標準劑量 LMWH 對于肥胖患者的療效有一定的擔憂,。此外,在 PREVENT 試驗肥胖患者的亞組分析中,,達肝素在 BMI 大于 35 kg / m2?的患者中喪失了其血栓預防效果?9,。因此,Miranda S 等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比較肥胖患者使用更高劑量 [60 mg 每天一次(OD)] 和標準劑量(40 mg OD)的療效,,已確定是否使用較高劑量可以達到更高抗 Xa 因子水平,更適合該類患者血栓預防,。
納入符合條件患者采用盲法按 1:1 隨機分組,,分別接受每日一次皮下注射 40 mg(1 組)或 60 mg(2 組)依諾肝素。主要終點為依諾肝素第三次給藥后抗 Xa 因子水平,;次要終點包括抗 Xa 因子是否低于血栓預防的正常范圍,,通過 CT 評估癥狀性 DVT 和 PE 發(fā)生率,根據 ISTH 標準定義的大出血發(fā)生率: 致命,、顱內或腹膜后出血,,必須輸血(2 單位)或血紅蛋白水平?10?下降大于 2 g/dL。
更高劑量依諾肝素可使達正???Xa 因子水平患者比例升高
在 2013 年 9 月至 2015 年 4 月期間,,92 例患者被納入研究?;颊?BMI 分布情況詳見圖 1,。1 組中平均抗 Xa 因子水平為 0.25 ± 0.09 IU/mL,,2 組為 0.35 ± 0.13 IU/mL(P < 10-3)。1 組和 2 組達正???Xa 因子活性的患者比例分別為 31%(n = 11)和 69%(n = 24),在有效可用測量值的患者(n = 84)中,,1 組和 2 組的抗 Xa 活性測量值低于血栓預防參考范圍的比例分別為 64%(n = 30)和 36%(n = 16)(P < 10-3),。重點關注高體重亞組患者(> 100 kg, n = 45)中,抗 Xa 活性在參考范圍內的比例有顯著差異(1 組和 2 組分別為 9% 和 44%,;P = 0.009),。Pearson's 相關性分析未發(fā)現抗 Xa 因子活性與 BMI 有直接關系(?0.094, p = 0.39),而顯示其與腎功能相關(?0.288, p = 0.007),。兩組間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未顯示抗 Xa 因子活性與 BMI 或腎功能之間具有相關性,。研究期間沒有患者發(fā)生 VTE 或血小板減少事件,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 組 13% 和 2 組 9%; P = 0.52),。
圖 1 患者 BMI 分布情況
總而言之,,研究顯示,使用 60 mg 依諾肝素預防血栓可提高急診內科肥胖癥患者的抗 Xa 因子活性,,與標準依諾肝素方案相比,,未增加出血并發(fā)癥。由于肥胖本身是 VTE 的風險因素,,但該研究僅以抗 Xa 因子水平作為主要療效終點,,因此需基于上述結果繼續(xù)隨機對照研究驗證較高劑量依諾肝素影響臨床 VTE 事件發(fā)生風險的療效。
相關文獻
1.Belch JJ, et al. Scott Med J. 1981 Apr;26(2):115-7.
2.Samama MM, et al. N Engl J Med. 1999 Sep 9;341(11):793-800.
3.Leizorovicz A, et al. Circulation. 2004 Aug 17;110(7):874-9.
4.Cohen AT, et al. BMJ. 2006 Feb 11;332(7537):325-9.
5.Stein PD, et al. Am J Med. 2005 Sep;118(9):978-80.
6.Eichinger S,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8 Aug 11;168(15):1678-83.
7.Galanaud JP, et al. J Thromb Haemost. 2013 Mar;11(3):474-80.
8.Freeman AL, et al.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10 Dec;8(12):1711-21.
9.Kucher N,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5 Feb 14;165(3):341-5.
10.Schulman S, et al. J Thromb Haemost. 2005 Apr;3(4):692-4.
11.?Miranda S, et al. Thromb Res. 2017 Jul;1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