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 0.5–5% 使用肝素治療的患者會發(fā)生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癥(HIT)1-4,,韓國 HIT 發(fā)生率較高,,在 1–12% 之間?5-6。當 HIT 抗體(HIT-Abs)靶向與血小板因子 4(PF4)結合肝素形成的抗原靶向反應時發(fā)生自身免疫疾病,,導致發(fā)生 HIT?7-8,。不同分子結構的肝素 HIT 發(fā)生率具有差異。對于使用普通肝素(UFH)的患者中,,如果伴血栓形成,,1~3% 患者發(fā)展為 HIT,,隨后致使死亡率高達 30%?9-10,而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的患者 HIT 發(fā)生率 < 1%,。由于多種并發(fā)癥 [深靜脈血栓(DVT),、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肺栓塞(PE)] 均為 HIT 的主要危險因素?11-12,,因此,,肝素給藥后應監(jiān)測血小板計數(shù),并且 HIT 的早期診斷和預防非常重要,。然而,,診斷 HIT 并不容易,因為需要排除其他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盡管有必要對 HIT 進行研究,,但韓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仍不足,尤其是對于 HIT 的發(fā)生率和病因,。另外,,雖然積極的血小板監(jiān)測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 HIT,但患者在臨床階段是否得到適當?shù)难“逵嫈?shù)監(jiān)控并不清楚,。因此 Kim HS 等通過對電子病歷系統(tǒng)(EMR)進行回顧性研究,,評估不同肝素治療的患者使用 4Ts 評分高度疑似 HIT 的患者比例,同時也對正確監(jiān)測血小板計數(shù)能否早期發(fā)現(xiàn) HIT 進行了研究,,并比較 UFH 和 LMWH 治療的患者 HIT 發(fā)生率,,且對影響 HIT 發(fā)生率的因素進行了研究。
共計調查 18156 例成年患者,,13726 例(75.6%)患者使用 UFH,,4102 例(22.6%)患者使用依諾肝素、308 例(1.7%)患者使用達肝素,、20 例(0.1%)患者使用那曲肝素,。排除 4438 例 (24.4%) 血小板監(jiān)測不充分的患者(其中 UFH:2473 例;依諾肝素 1804 例,;那曲肝素:12 例,;達肝素:149 例),排除基線血小板計數(shù) < 150,000 / μL 或 > 450,000 /μL 的患者,。
UFH 治療組 HIT 發(fā)生率較顯著高于依諾肝素治療組
研究調查了首次肝素治療的患者中 HIT 的發(fā)生率,。在 6046 例參與者中,641 例(10.6%)疑似發(fā)生 HIT,。三種肝素 HIT 發(fā)生率顯著升高,,其中 UFH 治療組的 HIT 發(fā)生率最高,為 13.9%,達肝素和依諾肝素治療組的發(fā)生率分別為 11.5% 和 3.9%,;那曲肝素治療組未發(fā)現(xiàn) HIT 事件的發(fā)生,。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與 UFH 相比,,達肝素(HR = 0.55,,p = 0.036)和依諾肝素(HR = 0.40,p? < 0.001)顯示相對較低的 HIT 發(fā)生率(詳見圖 1),。普通肝素治療組患者 HIT 均在首次肝素給藥后 5-10 天發(fā)生(詳見圖 2),,達肝素治療組 76.9% 患者 HIT 發(fā)生在首次給藥后的 8-10 天,依諾肝素治療組 66.7% 的患者 HIT 發(fā)生在首次給藥后的 5-7 天(詳見圖 2),。對于 HIT 風險因素研究的結果顯示:HIT 獨立風險因素包括:年齡 > 60 歲(HR = 0.63, p < 0.001),女性(HR = 0.78, p = 0.002),,UFH 治療組癌癥患者 HIT 危險比(HR)升高(HR = 1.33, p = 0.009),。
圖 1 使用不同肝素發(fā)生疑似 HIT 的 Kaplan-Meier 生存曲線
圖 2 不同肝素治療組第 5-10 天疑似 HIT 的發(fā)生率
在肝素治療的患者中疑似 HIT 患者的血小板數(shù)量會不斷下降,并出現(xiàn)血栓栓塞癥狀,,50% 以上的 HIT 患者出現(xiàn)多器官功能衰竭,,導致 20%-30% 的死亡率?13-14。本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疑似 HIT 發(fā)生率為 10.6%,,較其他研究結果的發(fā)生率高,。由于該研究報告的是高度疑似 HIT 的發(fā)生率而非最終確診 HIT 的發(fā)生率,可以部分解釋調查結果 HIT 發(fā)生率增高,。另一原因可能是因為該項研究以 EMR 為基礎,,可能監(jiān)測到臨床上漏診的 HIT。
相關文獻
1.Jang IK, et al. Circulation 2005;111:2671-83.
2.Warkentin TE. Annu Rev Med 1999;50:129-47.
3.Greinacher A. N Engl J Med 2015;373:252-61.
4.Martel N, et al. Blood 2005;106:2710-5.
5.Lim SY, et al. J Korean Med Sci 2012;27:1418-23.
6.Kim MJ, et al.Korean J Hematol 2005;40:28–33. [Korean].
7.Brandt S, et al. Thromb Haemost 2014;112:53-64.
8.Rauova L, et al. Blood 2005;105:131-8.
9.Warkentin TE. Semin Thromb Hemost 2004;30:273-83.
10.Warkentin TE, et al. Ann Intern Med 2001;135:502-6.
11.Van den Bemt PM, et al. Drug Saf 2004;27:1243-52.
12.Matthai WH Jr. Chest 2005;127:S46-52.
13.Refaai MA, et al. Am J Clin Pathol 2003;119:497-504.
14.Warkentin TE, et al. Am J Med 1996;101:502-7.
15.Kim HS,?et al. 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17 Oct;121(4):36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