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螺旋 CT(Multi-Slices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無創(chuàng)性冠脈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能清楚顯示心臟及冠狀動脈的解剖結(jié)構(gòu),,特別是亞秒掃描速度和心電門控部分影像重建技術(shù)的開發(fā),達到各向同性的容積掃描圖像是形成 CT 冠脈清晰成像的技術(shù)基礎(chǔ),。
斷面圖像通過造影劑在不同時相的對比能清晰顯示心臟的腔室,、乳頭肌,、心室壁,、房室間隔、瓣膜,、大血管與冠脈的主要分支(圖 42),。CTCA 對冠脈 1、2 級分支的顯示具有多種優(yōu)勢,,VR(volume rendering)技術(shù)作為一種容積顯示方法可顯示心臟和冠狀動脈三維結(jié)構(gòu)(圖 43),。
右心房由胚胎發(fā)生時原始心房和原始靜脈竇兩部分演變而成,兩部分的分界在心臟內(nèi)面形成一條縱行肌嵴,、即界嵴,。界嵴在 CT 上表現(xiàn)為右心房側(cè)壁上的充盈缺損(圖 44)。下腔靜脈與右心房連接處有胚胎時期殘留的半月形的下腔靜脈瓣,,表現(xiàn)為下腔靜脈入口處指狀結(jié)構(gòu)伸入右心房,。右心室位于心室的最前方,流人道上有三尖瓣復(fù)合體,;流出道位于右室前上方,,稱動脈圓錐或漏斗部。
左心房位于心臟的后上方,,在左心耳與左上肺靜脈交界處可見左心房壁折疊,,形成平滑肌嵴,頂端可膨大,,呈火柴頭狀(圖 45),。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左后方,兩者之間為室間隔,,大部分由肌性部分構(gòu)成,,厚度與左心室壁一致,稱為室間隔的肌性部,;小部分位于肌性部的上方,,菲薄呈膜狀為室間隔的膜性部。左室乳頭?。▓D 46)分為兩組:前乳頭肌位于左室前壁和外側(cè)壁的交界處,,常為單個粗大型;后乳頭肌位于后壁和近隔壁的交界處,,通??梢?2~3 個,二尖瓣借腱索附于左心室乳頭肌上。左心室流出道的出口為主動脈口,,口上附有 3 個半月形的主動脈瓣(圖 47),。
主動脈瓣和升主動脈壁之間的內(nèi)腔稱為主動脈竇。主動脈竇 2 個在前,,1 個在后,,分別稱為主動脈左前竇、右前竇和后竇或無冠竇),,前兩者的竇內(nèi)分別有左,、右冠狀動脈的開口(圖 45)。
左冠狀動脈(LCA)起自左冠狀竇外壁,,先為左主干(LM),、后分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和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前降支再分為對角支或中間支、前間隔支,、左室前支,、左圓錐支和右室前支?;匦г俜譃殁g緣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竇房結(jié)支和心房支,。右冠狀動脈(RCA)起自右冠狀竇側(cè)壁,主干長,,分為后降支或稱后室間支,、左室后支、右房支,、圓錐支,、右室支、銳緣支及房室結(jié)支等,。冠狀動脈蜘蛛位三維 VR 圖像(圖 48),。
MIP(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及 CPR(curved planarreformats)圖像能較清楚全面地顯示冠脈的 1、2 級分支(圖 49~50),。
左,、右冠狀動脈在心臟胸肋面的分布范圍變化不大,但在心臟膈面的分布范圍因左,、右冠狀動脈的發(fā)育程度不同而出現(xiàn)較明顯差異,。根據(jù) CT 顯示,,左、右冠狀動脈在膈面分布區(qū)域的大小可分為 3 型:
①右優(yōu)勢型(圖 55),。右冠狀動脈在心室膈面的分布范圍較大,,除右室膈面外,還越過房室交點以及后室間溝,,分布于左心室膈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后室間支來自右冠狀動脈,此型最多見,,占 65.7% 左右,。
②均衡型,。左,、右心室的膈面各由本側(cè)的冠狀動脈供應(yīng),左,、右冠狀動脈的分布區(qū)互不越過房室交點,。后室間支為左或右冠狀動脈的末梢支,或同時來自于左右冠狀動脈,,此型約占 28. 7%,。
③左優(yōu)勢型。左冠狀動脈較粗大,,除發(fā)出分支供應(yīng)左心室膈面外,,分支還越過房室交點、供應(yīng)右室膈面的一部分或全部,,包括后室間支和房室結(jié)動脈均發(fā)自左冠狀動脈,,此型約占 5.6%。
除左,、右冠狀動脈開口于主動脈竇外,,有時還可有小的動脈直接起源于主動脈竇,稱為副冠狀動脈(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出現(xiàn)率約 44%(圖 56),。副冠狀動脈多數(shù)起源于右冠狀動脈口附近的主動脈右竇,一般較細小,,可分布于動脈圓錐附近,,代替右圓錐支,也可分布于右心房前壁或右心室前壁代替右房前支或者右室前支,。
冠狀動脈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一般均走行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組織內(nèi),,如果在冠狀動脈發(fā)育過程中,原始小梁動脈網(wǎng)外移失敗,,則出現(xiàn)動脈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中被淺層心肌所覆蓋,,這段動脈稱為壁冠狀動脈(mural coronary artery,,NICA 或 tunneled artery)(圖 57),覆蓋該段動脈的心肌纖維稱為心肌橋(myocardial bridges,,MB),。
壁冠狀動脈可見于前室間支、后室間支,、左室前支,、旋支和右冠狀動脈等處,以前室間支中段最多見,,長度一般為 0. 2~2 cm,,管腔形態(tài)可為圓形、橢圓形,、心形,、不規(guī)則形或線形,心肌橋的厚度一般為 2~4 mm:MB-MCA -般被認為是良性先天發(fā)育異常,、多數(shù)心肌橋患者無明顯癥狀,,但當(dāng)心肌橋不同程度影響心肌供血時可導(dǎo)致冠脈事件發(fā)生,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室顫動或猝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