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y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理學博士楊寶峰教授在加拿大埃德蒙頓阿爾伯塔大學留學期間,,對誘導腫瘤細胞發(fā)生自殺式死亡,以及對神經膠質瘤治療新途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004年,,美國《生物化學》雜志刊發(fā)了他在這方面的兩篇研究論文。近日,,加拿大的《腫瘤研究學》雜志又刊登了他的另一篇相關論文,。
據悉,神經膠質瘤是發(fā)生在神經外胚層的腫瘤,,大多緩慢發(fā)病,,以男性多見,。臨床癥狀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癥狀。二是腫瘤壓迫,、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癥狀,早期可表現為刺激癥狀如局限性癲癇,,后期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如癱瘓,。當顱內壓低于動脈壓時,腦血管麻痹,,腦血流停止,,血壓下降,病人不久將死亡,。
目前,,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需輔助進行放療,、化療和免疫治療等,。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如部位適當可能全部切除,,但腫瘤位于運動,、語言區(qū)時,為了保存神經功能,,只能適當切除,,避免發(fā)生嚴重后遺癥,腫瘤如位于丘腦,、腦干部位,,除了小的結節(jié)性或囊性者可切除外,絕大多數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徹底切除。
楊寶峰教授介紹,,細胞凋亡的機理表明,,大部分細胞,包括腫瘤細胞存在一系列愿意接受死亡物質,,醫(yī)學界稱之為死亡受體,。這些死亡受體與其相應的配體結合后,,通過死亡信號傳導途徑,可誘發(fā)細胞自殺式死亡的產生,。由于凋亡細胞的細胞膜不破裂,,也不釋放細胞內容物,所以并不會損傷鄰近的組織細胞,。因此,,通過觸發(fā)這種接受死亡的物質,使腫瘤細胞“義無反顧”地采取自殺式死亡,,是非常有發(fā)展前景的治療方法,。
楊寶峰用通俗的比喻演繹了這項研究推理過程。他說FAS是第一個被發(fā)現的細胞表面存有愿意接受死亡的物質,,是一種跨細胞膜之間的蛋白,。在細胞的內側有一個區(qū)域被定義為死亡功能區(qū),可與FAS進行結合,。倘若這種愿意接受死亡的蛋白被相關因素激活之后,,可向細胞內傳導死亡信號。
這種傳遞就像是接力賽中的運動員傳遞接力棒,。FAS通過與死亡功能區(qū)的相互作用結合形成新的調節(jié)物質,,這種新的調節(jié)物質包含兩種功能區(qū),即死亡功能區(qū)和死亡效應功能區(qū),,可以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這種調節(jié)物質的死亡效應功能區(qū)能與引發(fā)細胞凋亡的蛋白酶結合,,從而形成了死亡誘導信號的復合物,。蛋白酶在該復合物中被激活后,連綿不斷地繼續(xù)向下游傳遞,,造成一系列的細胞死亡,。
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楊寶峰教授發(fā)現有很多腫瘤細胞對FAS這種受體有抵抗性,,有可能通過抑制蛋白酶的活性發(fā)揮作用,。而且通過檢測還發(fā)現了腫瘤細胞通過對FAS這種物質的抵抗所產生的抗體,對多種惡性神經膠質細胞瘤細胞系具有殺傷作用,。本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對非轉染的FAS配體敏感性神經膠質瘤細胞中,,剖析了FAS配體誘導的DISC(死亡誘導信號復合物)組成,建立了DISC的激活模型,;也是首次在非轉染的FAS配體抵抗性神經膠質細胞中,,闡明了FAS-DISC中抗細胞凋亡蛋白的功能,揭示了抑制DISC活性的分子機制,。
楊寶峰教授通過細胞內凋亡和DNA斷裂的檢測,,證實了細胞凋亡的發(fā)生,,并在世界上首次闡明了腫瘤細胞抵抗凋亡的分子機制,建立了死亡誘導信號復合物的激活模型,,證實了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腫瘤輔助療法,,為惡性腫瘤的生物治療帶來新的希望。